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基础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PAGE
PAGE7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基础达标练
(2024辽宁大连高二期中)下图是平原地区某河流横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形成东岸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河流的侧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因此东岸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侧蚀作用。
2.若仅考虑地转偏向力,该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则该河段位于()
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
答案:D
解析: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再结合河流东岸侵蚀,西岸积累,推断出该河流位于北半球。
(2024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某些地区的河流能够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区牛轭湖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地区最简单形成牛轭湖的是()
A.横断山区B.呼伦贝尔草原
C.黄土高原D.塔里木盆地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牛轭湖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的。而连续河湾是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积累形成的,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因此A、C项错误。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水分缺乏,不易形成牛轭湖。故选B。
4.促使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主要作用是()
A.风化作用B.积累作用
C.侵蚀作用D.搬运作用
答案:C
解析:河流自然裁弯取直为河流冲垮河堤,导致河流改道,因此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下图为甘肃省玉门市旁边某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这种地貌通常形成于()
A.河流的入海口B.河流的发源地
C.河流的出山口D.河流的交汇处
答案:C
解析:图中地貌呈扇形,位于山脚下,为山麓冲积扇,通常形成于河流的出山口。
6.人们的居住地、农田等多位于该地貌的边缘,主要是因为()
A.边缘较顶部地下水埋藏浅,水源足够
B.边缘较顶部气候条件优越,相宜居住
C.该地貌的顶部土壤更肥沃,但面积过小
D.该地貌的顶部人口过于密集,不再相宜居住
答案:A
解析:冲积扇边缘较顶部地下水埋藏浅,水源足够,地势平坦,更适合人们居住以及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此人们的居住地、农田等多位于该地貌的边缘。
(2024山东菏泽高二期中)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关于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a地为槽形河谷
B.乙地比甲地河流的侵蚀作用强
C.c地为河漫滩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答案:B
8.c地比a地更易发展为城市,是因为c地()
①水源足够,植被茂密,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
③地形困难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答案:C
解析:
9.(2024山东潍坊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冲积扇有“湿扇”和“旱扇”之分(下图)。“湿扇”多分布在潮湿地区,通常面积较大,扇上的河流多为常年性的;“旱扇”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季节性河流造就的。与“旱扇”相比,“湿扇”的石块磨圆度较高。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的山麓地带形成的“旱扇”规模较大,而低山丘陵山口处形成的“旱扇”规模较小。
(1)描述“旱扇”的形成过程。
(2)与“旱扇”相比,说明“湿扇”石块磨圆度较高的缘由。
(3)分析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和低山丘陵处“旱扇”规模不同的缘由。
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季节性河流,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河流流速快,侵蚀实力强,挟带大量碎屑物质;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碎屑物质在山前积累形成“旱扇”。
(2)形成“湿扇”的河流多为常年性河流,侵蚀、搬运实力强,石块被侵蚀、磨损时间长,磨圆度较高。
(3)高大山脉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洪水期流量大,搬运实力强,挟带的碎屑物质多,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量小,搬运实力弱,形成的“旱扇”规模小。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季节性河流,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河流流速快,侵蚀实力强,挟带大量碎屑物质;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碎屑物质在山前积累形成“旱扇”。
(2)“湿扇”石块磨圆度较高的缘由主要从流水的侵蚀、搬运实力强等方面来分析。
(3)高大山脉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洪水期流量大,搬运实力强,挟带的碎屑物质多,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量小,搬运实力弱,形成的“旱扇”规模小。
素养提升练
(2024福建福州高二期末)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别洪流在山区沟口积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下图示意云南境内怒江北段地区泥石流扇分布。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