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是内科常见疾病,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为感染HBV,一部分患者因饮酒过量引起该疾病[1]。该病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肝腹水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并发症,有数据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腹水的发生率为50%左右,发生肝腹水后,患者的5年存活率约为35%[2]。肝腹水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易复发,死亡率较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西医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虚水停症的临床特征。排除肝脏肿瘤患者;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3岁,平均(42.3±2.1)岁;病程1.5~8年,平均(5.2±1.3)年。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5~55岁,平均(42.1±2.3)岁;病程1.8~7年,平均病程为(5.1±1.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主要治疗原则为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及改善微循环等。使用扬州中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进行保肝治疗,剂量为100ml,加入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采用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血塞通注射液改善微循环,剂量为400mg,加入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选用氢氯噻嗪、螺内酯及呋塞米等利尿剂,根据患者腹水情况的变化调整利尿剂的使用剂量。如出现感染病例,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结合患者药敏检测结果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思想,患者肝郁气滞、血瘀混合,治疗原则为化瘀利水、疏肝解郁。方剂:柴胡10g,黄芪30g,泽兰15g,茯苓30g,白术10g,白茅根30g,虎杖15g,泽泻12g,赤芍10g,车前子15g,桃仁10g,山楂10g,大腹皮15g,甘草6g,水煎服用,1剂/d,分2次服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减药物。
1.3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3],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显效:浮肿及腹水完全消退,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体检无移动性浊音,B超检查脾脏缩小,无液性暗区,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浮肿及腹水减退大部分,主要症状有所减轻,体检有轻度移动性浊音,B超检查脾脏略有回缩,有少量腹水,肝功能指标接近正常。无效:腹水未减轻,其他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无任何改善,甚至出现恶化。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腹水属肝脏损害进行性发展的严重阶段,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症状[4]。导致该疾病的肝脏疾病很多,病情复杂,导致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漫长的治疗周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预防、治疗肝硬化腹水需从病因做起,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积极关注,对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多方采取干预治疗手段[5]。西医上以减轻患者肝脏损害程度,改善微循环为主,以利于腹水的消退及肝脏功能的恢复等。本组研究中,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利尿剂及血塞通注射液的使用有利于腹水的消退改善了微循环,但是治疗总有效率不甚满意,部分患者仍饱受疾病的折磨。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上属于“鼓胀”的范畴,主要病因在于肝病时间过长,造成脾肾肝功能失调,导致患者气滞血瘀、腹胀、脉络暴露、皮色苍黄等。有研究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