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需要与动机.ppt

发布:2018-10-08约6.56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不足之处: ① 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性和人性的自我实现,仍然是受本能论的影响。 ② 他的需要发展模式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一致,例如,有些人虽然缺乏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仍有所创造;有些人为了某种理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③ 需要层次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 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 【补充】 ?需要与欲望的关系 (一)什么是欲望 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二)需要与欲望的关系 〖联系〗 欲望以需要为基础,是需要的心理反映; 需要通过欲望变现出来. 〖区别〗 1、人的需要主要产生于和决定于人本身;人的欲望则产生于人的需要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2、需要是一般的、抽象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具体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或满足物,需要与满足相对应;欲望则与满足物相对应. 3、需要是“内隐的”,欲望一般是“外显的”. 4、需要比较容易满足,欲望则很可能难以满足. 【补充】 关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1、一般情况下,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即需要在诱因的作用下,转化成动机。没有诱因出现,需要不会转化成动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需要本身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但这种缺乏状态在没有诱因出现时,只是一种静止的、潜在的动机,表现为愿望、意向。只有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而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接近目标,这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 ?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种: (1)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亦称积极诱因)它可以是简单的,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名誉、地位等。 (2)凡是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亦称消极诱因)如躲避危险,逃避灾难等。 显然,诱因有些时候与行为目标是相同的,有时它只是帮助达到行动目标的条件。并且诱因正与负的性质,不是绝对化的,而是相对的。 2、特殊情况下,需要就是动机。即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是动机。 (此时的目标是泛化的、不确定的) 【补充】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兴趣的含义 1、兴趣的定义: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究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 2、兴趣的分类: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保持着愉悦的情绪,所以能够持之以恒,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因。 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1、知识准备是形成兴趣的重要条件 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间接兴趣 3、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4、了解学生兴趣的差异,培养良好的兴趣品质 5、讲究教学艺术 完 * * 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本章重点: 1、需要的概念、特点、需要层次理论; 2、动机的概念、特点和动机的理论; 3、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过程。 □本章难点: 1、需要层次理论;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动机的理论。 3、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内部不平衡状态。它是个体活动的源泉。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分析并理解概念】 本质:内部不平衡状态。 (1)生理上的不平衡 (2)心理上的不平衡 【补充】 1、表征形式: (1)缺失感或不足感; (2)求足感。(注:这是需要可以转化为动机,并成为个体活动或行为动力源泉的的原因。) 2、表现形式:内隐 但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后,个体会产生一定的紧张状态。 3、需要的产生条件 (1)个体感受到对某种客观事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