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活福祉与社会进步衡量方法概述-行政院主计总处.doc

发布:2017-04-11约5.8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活福祉與社會進步 衡量方法概述 政府發布之總體經濟統計數據與民眾所關心的個體生活感受存有差距,這樣的差距並非起因於統計資料品質欠佳,而係關注範圍、接觸頻率及觀察角度不同所致。以GDP為例,其主要用以衡量市場的產出,是當代最重要的總體經濟指標,但任何統計指標都有其侷限性,誠如國民所得之父顧志耐(Kuznets)所言: 不可混淆量與質的成長、成本與報酬、長期與短期,成長的目標須關注其目的及內涵。(Distinctions must be kept in mind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growth, between costs and returns, and between the short and long run. Goals for more growth should specify more growth of what and for what) 所以,GDP不宜被視為「福祉」、「生活品質」、「社會進步」的測量指標。 近期由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倡導「走出GDP(Going beyond GDP)」,企圖以更宏觀視野來衡量國家社會生活福祉及整體進步發展。此舉普獲歐盟、聯合國、世界銀行及許多國家與非政府組織之認同,本文即就福祉的意涵、各國發展概況及社會指標扮演的角色,介紹本期社會指標統計年報陳示的重點。 一、福祉與進步的概念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動」的量度,一切以貨幣為計數基礎,雖公正客觀,卻不能衡量醫療品質、教育程度、貧富差距及社會福利改善,此外,如家庭主婦操持家事、義工服務等增進家庭或社會福祉的相關產出,因缺乏市場機制,未涵蓋於GDP統計範圍之中;至於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如噪音、污染等)亦無法反映於GDP中;其他如重大天然災害,雖然造成人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以及福祉的下降,但GDP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因重建等生產活動受到刺激而上升,是以人類福祉和經濟所得並非均等概念。 眾多研究指出,像OECD等已開發國家之物質需求已達一定程度後,經濟成長所帶來的邊際增幅已不必然會反映到人民生活福祉的增加,如果一個國家空有高經濟成長,但若失業、低所得與貧富懸殊加劇,加上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活品質不佳,經濟開發的外部成本由多數人承擔,利益卻由少數人獨攬,在在成為社會動盪不安的因子。因此,各國紛紛檢討經濟成長至上的政策與思維,注入文化、環保與社會正義的價值觀,以追求國家社會全面衡平的發展,因此,所謂「走出GDP」的思潮,即在轉移過去將GDP成長視為國家社會發展的唯一目標,擴展至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兼顧並籌的視野。 二、國際發展概況 近期國際發展概況,大致可分別就「國際間」及「國家別」二層面進行探究。在國際福祉發展指標方面,聯合國1990年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可說是最為人熟知的綜合指數,其衡量範疇包括經濟面(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毛額GNI)及社會面(零歲平均餘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預期受教育年限),4項指標彙編為單一綜合指數,為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aya Sen於1990年帶領其研究團隊所創,用來衡量各國在「健康」、「教育」及「經濟」領域之發展成就,為國際上成功的「走出GDP」先鋒。 惟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用區區4個指標作為各國進步發展標竿,不免出現難以一體適用的現象,所以在2007年由歐盟執委會、OECD、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s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聯合國(United Nations)、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6個組織倡議下,於第2屆世界論壇(World Forum)結束時共同發表「伊斯坦堡宣言(Istanbul Declaration)」,啟動「衡量社會進步全球計畫(Global on Measuring the Progess of Societies)」, 國際機構對生活福祉及社會進步衡量編布概況 國際機構名稱 OECD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 歐盟 計畫 名稱 社會進步評估 全球計畫 人類發展指數(HDI) 走出GDP 開始年 2007 1990 2007 主辦 單位 OECD、聯合國等 Amartaya Sen 環境總局、 統計局 目的 將經濟、社會、環境問題納入進步的衡量觀點 測量各國的人類發展程度 衡量社會進步、財富、福祉 範圍 社會、經濟、 環境 長壽、知識、生活水準 社會、經濟、環境 指標編製現況 檢討中 已發布 檢討中 領域 劃分 9個領域 3個領域 5個領域 指標數 檢討中 4 47(預計) 民眾主觀幸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