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乙己的掌柜问题解答.pdf
关于孔乙己的掌柜问题解答
答青年语文教师十问(3)
——《孔乙己》中的“掌柜的”
问:
梁老师,我认为《孔乙己》中的“掌柜的”,还是“颇有人性
的”,至少说比当下的银行或一些老板要好。因为,孔乙己最后一次
登场,在所欠的十九文钱还未还清的情况下,“掌柜的”允许孔乙己
用仅有的四文现钱买酒喝,而没有让孔乙己把欠债抵消。
答:
有人包括某些名家也认为,“这个细节,似乎让我们看到,在那
个‘吃人的社会里,《孔乙己》中纷纷登台的小人物的愚昧与麻木中,
还有一丝丝脉脉温情的存在。”
对此我不敢苟同。
倘若要解释一下这个细节的话,我觉得有三点:一是,掌柜的之
所以允许孔乙己用四文钱现钱买酒喝而未顺手扣除所欠的,也是掌柜
的生意经,因为孔乙己以前一直并不赖账,况且,四文钱或许并不是
什么大数额,换言之,倘若孔乙己是一个“老赖”,那么,我猜想掌
柜的就不但不给孔乙己继续赊账,甚至会就此扣除所欠的陈账,然后
赶出店门;二是,文中掌柜的反反复复记得的是孔乙己“还欠着十九文
钱”,仅此一处同意了孔乙己“不要再提”被打的事儿而赊着帐,似
乎也不宜放大这个细节的作用,把冷漠无情的“掌柜”变成为温情脉
脉的“同情者”角色,文中并无其他材料可以相互印证,逻辑上也是
“孤证不立”;三是,也许,掌柜的也没料到孔乙己从此就消失了。
《孔乙己》中的“掌柜”,是咸亨酒店群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
色,他留给我们的一副“凶脸孔”,值得思索,值得品读。
有酒店就有掌柜和伙计。小说在介绍“我”时,就把掌柜的拉到
了前台。初来乍到,“我”肯定是在酒店的里面——贵宾包厢里“伺
候”长衫主顾的。因为后来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长衫主
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算是从贵宾包厢赶到了大厅。一个不大的酒
店,连服务生的长相都要能与主顾的身份相匹配,可见,掌柜的是一
个世故势利之人。这一点,与时下的一些飞机火车星级酒店甚至一些
大型活动中以貌取人的做法,也颇为相似,也许是我们国情、文化使
然。
在小伙计的眼里,掌柜“是一副凶脸孔”,渲染的是酒店里的空
气之窒息郁闷,也为全文的情节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成天生活在凶
脸孔之下,连跑腿的不会感受到乐趣;在一个没有人性温暖的酒店里,
孔乙己必死无疑。在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似乎就是一种常态,
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即使过去100年,某些风尚也还是一样——
很多有“掌柜”情结的人,我自为王,一身匪气,成天摆着一副凶脸
孔,何其威风八面,颐指气使?在凶脸孔下,咸亨酒店的工作“虽然没
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的手下伙计们,
又有几个不是看脸色行事,坑门拐骗,即使明知有错,如“孱水”,
也只能遵照执行,或忍气吞声,或助纣为虐,或苟延残喘,甚至还会
逢迎谄媚,言不由衷,明明是不对还要咧着嘴高喊“嗻”,或“掌柜
的说的真好”,“掌柜的就是高明”。因为稍有不从,就有可能认为
你“干不了这事”,让你另谋高就,卷铺盖走人了。倘若没有情面大
的“荐头”罩着,就带着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吧。
掌柜对短衣帮则是能欺则欺,对穿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可谓
前倨后恭,迥然有别。等“我”被逐到了外面后,没有让掌柜的放心
省心,另一件令掌柜不快的事情接踵而至。“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
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这一处细
节,暴露出咸亨酒店的经营策略,羼水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或者
说是一种潜规则。而掌柜的要小伙计干的事,就是坑害那些本来钱就
不多的短衣帮。有道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
奉有余。在那个时代,或许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正常行为”,想必掌
柜是深谙此道,并且没有觉得自作聪明有何不妥。于是,当“我”觉
得为难下不了手时,掌柜便心生不满,意欲辞退“我”。掌柜见利忘
义,唯利是图,没有同情心,可见一斑。当然,最终没有辞退“我”,
是因为“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看样子,掌柜的也不是那种不
通人情的人,而是很世故圆滑,在阶位比他高的人面前,也只好委屈
求全,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奥楚蔑洛夫、
胡屠户、张乡绅等等。这就为“我”这个得以全视角观察酒店的小伙
计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为下文掌柜的对待孔乙己的种种行径做了合情
合理的铺垫。掌柜的有如此势利冷酷之心,孔乙己的不幸也就很自然
了。
孔乙己出场了。在这一出戏中,掌柜成功的扮演了一个重要的配
角。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这“笑”来自短衣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