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0诗五首》-精选·课件.ppt

发布:2018-11-09约4.08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写作背景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开长安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写作特色1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 3.用典—— ??????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主题归纳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慨和壮烈胸怀。 主题归纳 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龚自珍 (1792—1841)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1839)年。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刻印成集,本文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交往、生平著述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傍晚、近黄昏的时候。 人类聚居的地方。 构筑居室。 如此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人生的真正意义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 包 含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山间夕阳 飞鸟归林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