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设服务型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

发布:2018-01-21约4.8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建设服务型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荣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职能转变力度,切实解决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面临的能力、阻力、责任、基础等问题。 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服务能力不足问题 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逐步扩大范围、加大力度,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财力物力都很有限,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是乡镇政府,2001年我国乡级债务已经达到177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债务达400万元,典型乡镇超过1000万元,村级债务规模平均每个行政村从1990年到2002年累计超过100万元。而同期吉林省乡镇负债总额82亿元,隐性负债总额61亿元,债权总额12亿元。债务、债权相抵,负债131亿元。至2001年3月底,乡镇欠发工资4660万元,占全省当期欠发工资总额518%。如此大的债务负担,自我服务尚且难保,哪有能力向“三农”提供所需服务呢。 乡镇政府的囊中羞涩,城市政府的财政也很紧张,其中财政收入的一大部分用在了“人头费”上,由于财政供养人员增长失控,每年八成新增财政收入被“人头费”吃掉了,政府财政变成“吃饭财政”。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我国历史上财政供养人员与普通百姓的比例,两汉是1∶7945;唐朝是1∶4500;新中国成立初是1∶600;改革开放前(1976年)是1∶50;到2003年则达到1∶28。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已达3879万人,比1978年增长833%,大大高于我国同期总人口271%的增长。要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必须处理好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高收入国家用于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补贴和其它经常性转移支付的中央政府支出占财政总预算的58%,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38%,而我国只有几到十几个百分点。单位人头费支出,几乎占了国家总财力规模的一半。 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直接部门是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公共服务提供财力支撑的是各级财政,这些单位的实力不足,能够提供的服务就有限。因此,我们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努力强化服务理念、尽可能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服务、改善经济环境的同时,要进一步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物质基础,提高各级政府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然后,再通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大幅改善,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而在目前一些政府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多承诺,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 当前,应抓住农业税减免后乡镇体制发生变化,进行新的改革的契机,对乡镇面临的债务问题,通过向国家要政策和条件好的地方财政予以消化等措施,积极予以解决,以使乡镇政府能甩下包袱,轻装上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调整政府公共服务结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使我们的财政逐步由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二、加大惩处力度,排除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阻力 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心中时刻想着社会公众,事事都能为了社会公众。但在当前的现实中,一些政府机关中行政垄断、权力寻租、部门利益化、地方保护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对真正贯彻政府的服务宗旨是一个较大的阻力,阻力不除,服务难行。 我国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理论认为,政府是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唯一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政府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它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汲取和整合一切资源,包揽国家和社会的一切公共事务,负责一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正是由于管制型政府在我国的长期存在,行政权力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全社会的边边角角,政府将社会上许多本应是由社会自身来管理的事物均纳入到政府的管理范围之中。大到全国性的资源划拨,小到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消费,行政垄断非常严重。然而,政府所能够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由政府完成这样一种“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政府模式下的公共服务职能也是完全由政府这一主体来承担的。因而在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显现出缝隙性。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单一性不能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这就给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权力寻租”一般指政府的各级官员或企业的高层领导利用手中的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