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12册
长辛店二小 吴春丽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刘老师对生活具有强烈的爱与追求。
2 感悟“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悟到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揭示阅读难点
1、 这节课我们继续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课题是《理想的风筝》,可为什么还要写与风筝无关的三件事?
4、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读懂“放风筝”这件事。
二、静心入文,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一)、学习“放风筝”,感悟人物特点。
1、理清思路。
“放风筝”这件事主要写了哪两个情景?
2、重点学习“追线拐”情景。
自己读读文中描写“追线拐”的语句,想想哪儿让你印象深刻?
(1)抓住“故意撒手”再去追,体会刘老师像个孩子一样。
(2)抓住“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刘老师勇于挑战自我。
(3)想象朗读。
3 明确人物形象。
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二)学习“上课”三件事,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
1 从上课这三件事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情景进行批注:从中能感受到刘老师是怎样的人?
2 交流。
1)、笑谈残疾。
2)、激情讲课。
3)、重点体会“倾听发言”情景。
交流中,品味描写神态的语句:
(1)指名读这两段话,边听边想想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我记得很清楚,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立在教室一侧,认真地听,仿佛在听一首美妙的乐曲。
(2)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这样写的好处:“品味”与“听”都有“听”的意思,这“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品味”与“听”所包含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
(3)引发进一步思考:这次他是这样听,那下次呢,再下次呢,他每一节课都是这样“静静地立”,“细细地听”,这细腻的描写之中包含的是什么?
(4)想象着刘老师当时的样子,体会着对学生的关爱朗读。
交流中,指导朗读描写语言的语句:
(1)自读:想想这两部分内容该怎样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比较着听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
① 为什么“大声”说,“大”到什么程度?又为什么“细声”说?
② “大声”说和“细声”说,这不同之中又有什么相同?
(三)整合四件事——异中求同,解决问题
1 比较着看这四件事,找到这四件事的相同之处。
2 回应质疑,解决问题。
三、比较鉴赏,理解题意
(一)引读结尾,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借助人教版本课结尾,比较中解决疑问。
(课件出示)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 比较着读一读,再想一想:“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究竟是什么近30年始终陪伴着我的心?
2 “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永远陪伴着我的心,有了这样的精神,刘老师的学生会怎样面对生活?
3 说说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4、补充资料。课件出难怪,作者这样说(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1 回忆这四件事写法上的共同之处:都是先回忆让作者印象深的情景,然后再写作者的感受。
2 《深山风雪路》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与《理想的风筝》有共同之处:都是先叙事后写感受。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激情小结,升华情感
1、出示苏叔阳文集中的话,齐读。
2、师:愿同学们都能像刘老师那样放飞理想的风筝,创造出更灿烂的人生,更辉煌的明天。
六、作业:
1、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或以“我们爱老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小作文)2、推荐读苏叔阳的原文《我们爱老师》。
20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疾 乐观
激情讲课 爱事业
倾听发言 爱学生
放飞风筝 爱生活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