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淄博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pdf

发布:2025-01-13约5.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摸底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契合和强烈的精神共振。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

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高度契合与共振的内在一致性,源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原则的高度认

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和共振,

其核心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尚书・泰誓》云:“天矜于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即已居于意识形态的

核心地位。春秋时代,孔子高举“仁”的旗帜,明确提出“爱人”的思想。战国时代,孟子

提出:“仁者爱人。”儒家学派顺应时代需求,融会诸家思想,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进行与

时俱进的总结发展,后来其取得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而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本

质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

本质,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内涵和感性表现的文学艺术,必然鲜

明生动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国古人在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出一种

强烈的创造精神。后世各类文献所载古代神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先人的创造精神。“精卫

填海”“愚公移山”等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夸张,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有巢氏、燧人

氏、鲧、禹等人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美好

生活的艰苦努力。其实,无论哪个时代,从事创造的主体都是广大人民。所以,对美好社会

理想的执着追求,从来都是以对广大人民的真挚关心和深切同情为感性基础的。

作为中国民族精神之重要表现和载体,感性与理性融会、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中国

文学,也为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提供了充分的范例。坚持广大人民基本福祉,强调财富分配

相对均衡,抨击统治阶级以权谋私,展现重重社会矛盾,从来就是中国文学光彩熠熠的优良

传统。早在《诗经》中,许多产生于西周末年的政治怨刺诗,就表达了当时贵族阶级中正直

的有识之士,出于高度历史责任感,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抨击和批判。这些作品针砭时弊,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怨刺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石。在此基

础上,历代中国文学都坚持以人为本,以深刻批判精神为底色,形成了奔流不息的现实主义

传统。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到关汉卿《窦娥冤》中对人民苦

难命运的深切同情以社会理想为引领,以现实批判为职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精神,

始终闪耀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璀璨光芒。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摘编自郭杰《契合与共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