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pdf
双减背景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第1页
《双减背景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
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
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
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
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
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
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
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
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
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
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
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
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
绿色质量。
双减背景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第1页
双减背景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第2页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
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
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
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
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
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
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现在,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校及形成的课堂教学模
式,在网上搜索,其数量之多无法统计。这些研究以认知
规律、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作
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以实现三
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本校实际和对新课程的理解,
制定课堂教学流程,形成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
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有些地方也创造了中国
基础教育的奇迹。《中国教育报》也评出全国基础教育教
学九大“范式”,它们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共性大
于个性。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
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双减背景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第2页
双减背景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第3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能有效地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
领域相互衔接,有助于丰富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与课堂教学的评价相统一。最为重要
的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
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
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
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
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
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
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
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
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
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
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前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