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 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 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 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 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 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 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 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 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 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 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 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 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 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
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 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双减”给老师、家长的挑战,实际上是从以前过度 依赖“时间维度变量”转型为更注重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 让教与学的双主体都能聚焦自身内在素养的提升,以确保 真正的绿色育人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 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我校组织的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结 果反映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性问题:一 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盲然;二是新课前盲 目出示学习目标,淡化了情境创设,整个教学机械呆板, 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教师讲得太多,给学 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学生无法当堂完成作业;四是 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学生 的学习方式单一,自学流于形式;五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等。 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 中心,机械模仿,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
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 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 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 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 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 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 长的乐土。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我 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 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 长服务。
三、研究现状.
1. 为了了解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 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 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从中比较发现:随着素质 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
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发现必须对新 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 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的教学问题进 行反思和矫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 提高。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 研究都还处于起始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所以 对此课题的系统研究将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时代性。
2. 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 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 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 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 堂等。但是这些“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 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
四、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1.对“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 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