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七课 Windows窗口变变变说课稿2 川教版.docx
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七课Windows窗口变变变说课稿2川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三年级学生已掌握的Windows基础操作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Windows窗口的变换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川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七课《Windows窗口变变变》,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实际操作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窗口的大小调整、移动、排列等操作,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度,增强信息检索与处理的能力,培养在面对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探索Windows窗口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尝试、创新,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包括窗口的大小调整、移动、排列和切换。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操作,实现窗口管理的自动化和个性化。
解决办法:
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老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一个步骤,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
2.分步骤教学,将复杂操作分解成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完成。
3.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边学边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针对难点,设计情境化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共同突破难点。
6.定期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针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川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材,保证每位学生人手一本。
2.辅助材料:制作PPT课件,包含窗口操作步骤的动画演示和操作截图。
3.实验器材:每人一台联网电脑,确保电脑操作系统为Windows,且功能正常。
4.教室布置:将学生分组,每组一台电脑,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开场使用简单的Windows操作小测验,如快速打开、关闭窗口等,检查学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使用电脑时,都是如何管理窗口的?”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Windows窗口变变变”。
2.讲授新知(20分钟)
利用PPT课件,展示Windows窗口的常见操作,包括调整窗口大小、移动窗口位置、排列窗口和切换窗口等。每展示一个操作,都配合实际操作演示,并强调操作的要点。随后,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在电脑上尝试每一个操作,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并理解每个操作。
3.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几个简单的练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如:将一个窗口最大化、最小化,然后调整到屏幕的特定位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巡视课堂,提供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述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步骤。同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思考和解决。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电脑上完成以下任务:使用今天学到的窗口操作技巧,整理电脑桌面上杂乱无章的窗口,并将整理过程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完成本节课“Windows窗口变变变”的学习后,学生应当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熟练掌握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包括窗口的大小调整、移动、排列和切换。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窗口的常见管理任务,如将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关闭,以及在不同窗口间进行切换。
2.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增强,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管理电脑中的多个窗口,提高使用电脑的效率。他们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窗口的布局,使桌面更加整洁有序。
3.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面对窗口管理的复杂情况,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探索解决策略,从而发展了计算思维。
4.应用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整理个人电脑桌面,优化使用体验。
5.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主动探索Windows操作系统的其他功能,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6.信息素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加深,提高了信息素养。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和生活。
7.创新意识:学生在完成窗口管理任务时,不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还能够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寻求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①窗口操作知识点
-调整窗口大小
-移动窗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