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课程教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课程教案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
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
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一、 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
古老的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的《侯人歌》也是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
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
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吕氏春秋·古
乐》:
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
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
1、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
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
抒情诗。南方楚国文化孕育了“楚辞”。屈原创作出琦玮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
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 工修改,原始
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此外,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也有所损益。
三、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
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由巫到史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巫 觋在商代具有
重要的地位,远比在周代的地位高。春秋以后,巫觋的地位或职业有所变化,巫术祭祀歌谣
逐渐失去其原有的重要地 位,但它并没有绝灭。总的说来,巫觋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
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
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春秋时期,
史官的文化活 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逐渐演变为私
人传授,即父子代代相传。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
也日益重要。到战国时期,讲学成为时尚,士阶层迅速扩大。士由于掌握了文化知识,而为
统治者所重视。当时诸子并起,代表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他们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四、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传说南音起于
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可以相信,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
诗歌出现。
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 誓》两篇,据说
是夏代的遗文。
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
觉地认同。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各种神灵都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
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
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现实的责任,
所谓“史官文化” 也因此而成熟。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之《春秋》为代表。
其他还有《左传》、《 国语》。
除了历史著作外,春秋时期一些杰出的文化巨匠还将目光直接投向现实社会和人生,构建出
种种不同的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 论语》、《墨子》和韵散结
合的《老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