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陈紫茵11级外语系英语涉外翻译C班201601024332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系 别 外语系 专 业(方向) 英语涉外翻译 学生姓名 陈紫茵 学号 201101024332 指导教师 王德海 题目(中文) 论詹姆斯·马修·巴里著作《彼得·潘》中的悖论 题目(外文) On the Paradoxes in James Matthew Barrie’s Peter Pan
本题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彼得·潘》是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的经典之作,在西方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它主要讲述了一个会飞却拒绝长大的小男孩彼得·潘在永无乡(Neverland)与温蒂及她的弟弟们所经历的历险故事。作者在字里行间深刻地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虽然经济发展快速但社会道德堕落,以表达向往自由,呼吁人类精神文明回归和赞扬人性,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情。
现今在国外,如欧洲以及美国,重视此部作品的学者大有人在,各种评论或相关文章,传记等等多不胜数。学者们有从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最出名的是从心理学角度的解读,心理学家认为主人公彼得·潘是个逃避社会现实,自欺欺人的社会未成熟的成人,于是彼得·潘综合症成为了现今流行的心理学名词。
而在国内,却较难找到关于这本书的研究专著。大多数论者只是从现代主义,原型论,童话逻辑等文学批评方式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探究,更少人用悖论手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而笔者认为悖论是这本书里面最突出的一种写作手法,它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并且在书里中处处折射出许多现实生活中与我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由上述文献资料可知,对于这部文学作品的研究尚有许多可补充及创新之处。因此笔者试从英美新批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对《彼得·潘》中悖论手法进行深入剖析和系统化地评价与阐述,从人物悖论,主题悖论,文章结构悖论等角度来揭露主题思想,而有效地证明悖论手法对小说解析是否起重要作用?它如何深入分析人物特点与强化主题?以期引起学者们重视悖论这种新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手法,以及关注《彼得·潘》所反映的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与人类精神文明堕落的强烈反差;同时激发人们思考此书所反映人类理想与现实生活间的各种矛盾,为现今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这本书进行全新角度地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内容(论文大纲):
重点:笔者试用英美新批评方法,结合文本解析对《彼得·潘》中悖论手法进行系统化地评价与阐述,以期引起学者们重视悖论这种新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手法及激发人们思考此书所反映人类理想与现实生活间的各种矛盾,为现今社会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难点:如何从人物悖论,主题悖论,文章结构悖论等角度来揭露主题思想,如何有效地证明悖论手法对小说解析是否起重要作用?它如何深入分析人物特点与强化主题?
创新点:笔者试用英美新批评方法,采用悖论这种新视角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系统化地评价与阐述。
论文大纲
1.引言
1.1 介绍詹姆斯·马修·巴里和《彼得·潘》
1.2文献综述
1.2.1前人研究
1.2.2悖论的定义和功能
1.2.3研究目的与目标
1.2.4研究方法
1.3论文结构
2.《彼得·潘》中的人物悖论
2.1胡克:好风度与坏风度
a.好风度的精英
b.坏风度的海盗
2.2 叮叮铃:善良与丑恶
a.善良的精灵
b.丑恶的妒忌者
3.主题悖论
3.1自由的悖论:虚无与真实
3.2生命的悖论:死亡与再生
3.3文明的悖论:腐败的文明
4.结构的悖论
4.1结构松散与戏剧化巧合
a.戏剧化的巧合
b.无计划的偶然
4.2 悲剧结尾与圆满结局
a.悲剧结尾
b.圆满结局
5.结论
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搜集、鉴别并整理国内外与《彼得·潘》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选题的认识。
2.细读原著《彼得·潘》,加深对人物,主题等等方面的了解。
笔者将尝试从英美新批评方法,用宏观到微观的角度从人物悖论,主题悖论,结构悖论来分析这本书,揭示主题。
3.步骤:
第一:首先品读原著。然后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彼得潘》的原著简介,写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二:做大量相关笔记。在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网,万方数据库搜索浏览与下载其相关的论文,仔细阅读;
第三: 总结笔记。发现许多学者研究彼得潘从存在主义,实效主义,现实主义,原型主义分析《彼得潘》,但是很少用悖论手法来研究,即便有也不能深刻地分析文章,未能贴切将此手法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联系起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