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架特征1~5.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柱 (1 )柱的位置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2 )柱的截面形状 圆柱分为直柱和梭柱两种。 还有八角柱,方柱,梅花柱,雕龙柱等不同的柱式。 角柱 檐柱:前后檐处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柱子 金柱:其余的称金柱 山柱 童柱(瓜柱):没有落地的柱子 叉(插)柱造示意图 (3)柱的生起和侧脚 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明清少用。(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起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侧脚: 宋代建筑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明清已多不用。 二.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在较大型的建筑物中,梁是放在斗拱上的,斗拱下面才是柱子,而在较 小型的建筑物中,梁直接放置在柱头上。 (1)梁的位置: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 (2)梁的外观:直梁、月梁(虹梁) (3)梁头式样:挑尖梁头、批竹梁头、蚂蚱梁头 2 .梁 (1)梁的位置: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 (2)梁的外观:直梁、月梁(虹梁) (3)梁头式样:挑尖梁头、批竹梁头、蚂蚱梁头 扒(趴)梁:在两端安置于梁或桁上而不放在柱上的梁。(在攒尖木构架上的扒梁一般分为上下两层,做正交叠放,下面安置在檐檩上的为长扒梁,其上 为短扒梁,两端或一端放于梁或桁上沿建筑纵向安置的顺梁称顺扒梁) 抹角梁(递角梁):有45度方向安置的梁。 三、檩(桁) 与屋脊平行、为安置在梁架间支承椽、屋面板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fu) ?(1)檩的名称: 檐檩:在檐柱上的是檐檩 挑檐檩:在有斗拱的建筑中,位于挑檐枋上的是挑檐檩 老檐檩:在重檐金柱上的是老檐檩 脊檩:在屋脊上的是脊檩 。在脊檩上安置有断面为六边形的扶脊木。其上安脊桩以固定正脊,其两侧剔椽窝以安脊椽 金檩:在脊檩与檐檩或老檐檩之间的都是金檩,若有多数的金檩(在大式建筑中),则以上中下别之。 挑山檩: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排山之外的檩。 四、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1)额枋(宋称阑额) 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1/2~2/3,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3)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骑马雀替 二、历史的演变 云岗石窟(北魏) 正定隆兴寺(金) 大同善化寺(辽、宋) 安平县文庙(明) 昌平明长陵(明) 故宫太和门 金枋: 在金檩下面平行安置于瓜柱间的枋木称金枋。安置在上金檩下面的称上金枋,安置在下金檩下面 的称为下金枋,在脊檩下面脊瓜柱间的枋称为脊枋。 随梁枋: 在较大型建筑进深方向,两柱间大梁下面紧贴着的为随梁枋。 正心枋: 在清式建筑斗拱的正心拱上,由槽升子承托的枋木 穿插枋:用以辅助连接金柱和檐柱,一般在大式建筑不用 五、椽 椽:指排列在桁檩背上以承托屋面荷载的细木杆件 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 * 角柱 角柱 山中柱 山金柱 前檐柱 后檐柱 金柱 瓜柱:一种比较短的柱子,它立在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 宋代叫“侏儒柱”或“蜀柱” 宋代称为副阶柱 又称为讹角柱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插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永定柱是依做法及效果称谓的。具体做法是裁柱入地.柱下以樟木为“跗”,因其入地固定,故称为永定柱。其上建立平坐和上部殿身木构件的作法。称为“永定柱”。 永定柱 一般在大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称挑尖梁。 一般用在庑殿顶建筑中,当庑殿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时,由于两山向外推出,脊檩要随之加长,那么两端便悬空于梁架之外了,于是增加了一梁一柱,“太平梁”和“雷公柱” 顺梁:在建筑稍间的柱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