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建筑史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部演变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宏巨。 由于遭受种种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一度在历史上堪称伟绩的许多建筑都已化为乌有,加上古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一贯轻视,使得长期薪火相传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都已失传。 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本章仅对我国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 台基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处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已出现。 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 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至于台基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1层高大台基上的。 (一)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才包砌砖石。 东汉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代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成连续的壶门。 (二)须弥座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什么装饰。 踏道 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 (一)阶梯形踏道 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用了夯土。 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以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踏跺的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1:1。 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 (二)坡道 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栏杆 7000余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周代铜器出现卧棂栏的表示。 到了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宋代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 宋以前木勾阑的寻杖多为通长,仅转角或结束处才立望柱。 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寻杖合角造。 支托寻杖的雕刻短柱,依其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撮项或加云栱三类。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柱头样式有莲、狮、卷云、盘龙等。 用于石栏结束处的抱鼓石,最早见于金代卢沟桥。 清式石栏杆的特点 ①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②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 ③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④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⑥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 第二节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梁、柱、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为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成为明间又成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在外侧称稍间,最外侧称尽间。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称为通进深。 柱 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它与其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但某些地区已经能在木材上制作较复杂的榫卯。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予夯实。 商代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基,有的石上加铜锧 。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更加多样式,并出现倒栌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两种。 南北朝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莲瓣柱础、束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 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爪楞断面的。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用 枋 (一)额枋 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南北朝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阑额之名首见宋代。 (二)平板枋 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三)雀替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斗栱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昂组成。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类。 斗栱最早形象见于周代明器。 斗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 (一)斗、升 位于一组头最下的构件是坐斗,有时也可单独使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