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消渴4-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 医 内 科 学 消 渴 1、概 说 2、病因病机 3、诊查要点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6、结 语 7、临证备要 [概说]一、概念二、沿革三、讨论范围 一、概念 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沿革 (一)《内经》详有论述 1.首先提出病名: 消渴、消瘅、肺消、膈消、消中。 因热而致的消渴; 二、沿革 2.论述病因病机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 3.提出治则 《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二、沿革 (二)《金匮要略》立有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 (三)隋、唐、宋提出后期变证 《诸病源论》“其病变多发痈疽。” 《圣济总录》“消渴者……久不治,变为痈疽。” 《河间六书》“可变为雀盲和内障。” 《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系聋盲、疮癣、痤疿之类”或“肺痿劳嗽”。 二、沿革 (四)《证治准绳》分为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三、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同时还可包括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等疾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 二、病机 一、病因 (一)饮食不节 一、病因 (二)情志失调 一、病因 (三)劳欲体虚 二、病机 1.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二、病机 2.病久可致阴伤气耗,甚则阴阳俱虚, 阴竭阳亡 二、病机 3.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二、病机 3.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二、病机 (四)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 肺失滋润,肺燥阴伤,瘵虫乘袭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精血不能上承 燥热内结,营阴络瘀 阴虚燥热,炼液成痰 阴虚及阳,脾肾衰败 阴津耗损 二、病机 (五)发病可与瘀血有关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二、病证鉴别三、相关检查 一、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着,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 ,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病证鉴别 1.与某些阳虚证鉴别 命门火衰,虚阳浮越——口渴欲饮,尿多且频,形体消瘦,面色黎黑,需加鉴别。 饮、食、尿均多于常人,尿量多,色浊有甜味,多见舌红脉数。 渴不多饮,食欲不振,尿频量不多,色清 无甜味,舌淡脉缓。 2.上消应与温病邪热伤津之烦渴多饮相区别: 后者有外感温邪病史,并见卫气营血传变过程,而无多食多尿症状。 二、病证鉴别 3.中消应与瘿气火郁伤阴之善饥消瘦相区别: 前者食量倍常,旋食旋饥,且常伴有上消、下消症状; 后者饭量及饥饿情况不若前者严重,且无多饮,多尿,常有颈前下部肿大,伴有多汗、指抖、目突等。 4.下消应与劳淋和尿浊相区别: 尿量特多或尿甜而浑; 尿频色清 尿浑色白 三、相关检查 (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二)病情较重时,尚需查血尿素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