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计算机病毒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DOC

发布:2017-08-09约2.6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算机病毒》(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邓丽云、陈玉妹、刘坚、刘思勰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广东省《信息技术基础》教材高一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计算机病毒与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学习信息安全问题及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 (1)课程内容:计算机病毒 (2)课程学时:2学时 (3)所属学科:信息技术 (4)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5)知识结构: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四个特征和计算机中毒的现象。 教学难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计算机中毒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2)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其危害性; (3)掌握计算机中毒的现象及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模拟,熟悉计算机中毒的现象; (2)通过问题探索,掌握预防计算机中毒的措施。 3.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计算机病毒,学生能增强信息安全的意识;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探索病毒预防措施的热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的心理渐趋成熟,正是富于想象和渴望创造的年龄,他们的成功感非常强,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与肯定。高中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许多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起点水平 (1)认知结构分析: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高中生已经对信息技术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与见解,但高中生的认知结构还处于不断完善期间,为了让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我们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引和教育; (2)认知能力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初中生转变为高中生,并经过了一个学期的高中学习,已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他们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的能力逐渐加强。另外,经过一个学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他们对信息技术已有一定的知识建构; (3)学习态度分析:从初中生角色转变为高中生,这是一个新的人生历程,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步入高中,重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此时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对一切知识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3.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注意听讲,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害怕困难,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自己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过程。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模式的设计 本课件的教学模式是情景案例模拟。 教学模式的说明: 情景案例模拟的教学模式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病毒的特征(传染性)——计算机中毒现象(死机与自动连接网页)——计算机杀毒过程。 贴切生活,创设情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案例通过动态情景模拟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最后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流程图的设计及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的使用 展示案例 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课程导入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上网会不安全?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课程导入—课前了解中毒的图片 2、讲解熊猫烧香病毒案例,导入计算机病毒学习课程学习 学生观看电脑中了熊猫烧香病毒后的桌面显示图片,初步了解计算机病毒 课程导入—病毒案例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1、提出问题: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病毒定义—认识病毒中的选择题 2、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病毒定义—认识病毒中的书面解释 3、引导学生学习定义,指出四个关键词“人为编制、自身复制、有害程序、破坏系统”,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及模拟操作,让学生理解四个关键词 学生自主观看动态演示,并体验模拟操作 病毒定义—定义理解 4、引导学生一起概括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了解,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在黑板写下同学们提到的病毒的特征 5、总结分类同学们所说的特征,进入病毒特征学习 黑板板书 案例解析 深化理解 1、结合课件,以常见的三种寄生现象“寄生在U盘、寄生在光盘、寄生在文件中”为例讲解病毒寄生性的特征 病毒特征—寄生性 2、结合课件模拟动态演示,向学生展示病毒传染性特征 学生观看动态演示 病毒特征—传染性 3、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黑色星期五这种计算机病毒?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4、结合黑色星期五案例讲解潜伏性特征 病毒特征—潜伏性 5、讲解计算机病毒破坏性的特征(即危害): (1)总体讲解:占用CPU和内存资源; (2)分点讲解:病毒破坏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