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牙周病学.pdf

发布:2025-03-11约2.98万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牙周病学

要对每种疾病的特点熟练记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区分牙周病和牙龈疾病,以各个牙

龈疾病的特征性表现,考试以病例分析题为多。

考点一牙周病的病因学

1.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1()菌斑的成熟:一般12小时的前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约10~30天的菌斑发展成熟。

2()牙菌斑分为两类: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龈上菌斑:与脯病发生、龈上牙石形成有关。

龈下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一一与龈下牙石的形成、根面踽、根面吸收牙周炎有关。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一一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3()常见的牙周致病菌

慢性龈炎:放线菌。

妊娠期龈炎:中间普氏菌。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梭形杆菌、中间普氏菌、螺旋体。

慢性牙周炎:牙龈吓咻单胞菌。

侵袭性牙周炎:伴放线聚集杆菌。

2.局部促进因素

1()牙石:刷牙方法无法去除,其表面覆盖着大量的菌斑。

根据沉积的部位,以龈缘为界,可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

2()解剖因素。

3()创伤分为原发性创伤和继发性创伤。

创伤是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在牙周炎的治疗中,消除炎症是第一位的。

(4)食物嵌塞。

3.全身促进因素

(1)吸烟。

(2)糖尿病。

4.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

(1)上皮屏障。

(2)吞噬细胞。

(3)龈沟液。

(4)唾液。

考点二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检查

L牙周病的主要症状:牙龈炎症、牙周袋的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和移位。

2.探诊出血可作为诊断牙龈有无炎症的重要指标。健康的龈沟探诊深度为2rmm。

3.区别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根本标志:结合上皮是否从釉质牙骨质界向根方增殖和迁移形成牙

周袋。

4.根据袋的形态袋底位置与相邻组织关系分为两类:

骨上袋:牙槽骨呈水平型吸收。

骨下袋:牙槽骨呈垂直型吸收。

5.牙周炎骨吸收的判定标准:正常情况下牙槽崎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广2mm,若超过

2mm可视为牙槽骨吸收(2mm为生物学宽度:龈沟底到牙槽喳顶的距离是恒定的,包括

结合上皮和牙槽崎顶冠方附着于根面的结组织,宽度一般为2mm左右,该距离称为生物

学宽度)。

6.引起牙松动的原因

1()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的吸收造成牙周支持组织减少是牙齿松动的最主要原因。

2()创伤:当牙周炎症伴有创伤的情况下,会造成牙槽骨的垂直吸收,牙周膜间隙楔形增

宽,牙齿松动度增大。

3()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脓肿等引起的牙周膜的急性炎症。

4()牙周手术翻瓣术后,因手术创伤和部分去骨致暂时性松动度增加。

5()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7.牙周探诊的内容:菌斑百分率达到小于20%,则已属基本被控制。小于10%,属于控制良

好。

1()探诊深度P(D):正常的龈沟探诊深度不超过2~3mm。

2()附着水平A(L):指袋沟()底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有无附着丧失是区分牙周炎与

牙龈炎的重要指标。

3()探诊后出血。

4()龈下牙石。

5()根分叉病变。

考点三慢性龈炎

1.慢性龈炎是菌斑性牙龈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又称边缘性龈炎和单纯性龈炎。

2.临床表现:牙龈的炎症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严重时也可波及附着龈。牙龈的炎症

一般以前牙区为主,尤其以下前干区最为显著。

1()自觉症状: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这是牙龈炎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但一般

无自发性出血。

2()牙龈色泽:游离龈和龈乳头变为鲜红或喑红色。

3()牙龈外形:组织水肿,龈缘变厚,不再紧贴牙面,龈乳头变圆钝,点彩可消失。

4()牙龈质地:①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②增生性反应为主时,龈乳头和龈缘呈坚韧

的实质性肥大,质地较硬而有弹性。

5()龈沟深度:龈沟探诊深度一般不超过2~3mm,无附着丧失。

6()探诊后出血。

7()龈沟液量增多可作为评估牙龈炎症严重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3.鉴别诊断

1()早期牙周炎:出现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的吸收,必要时可拍摄X线片以确定诊断。

2()HIV关性龈炎:游离龈缘呈明显的火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