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结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太平中心小学小课题组
2015-1-10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还不尽人意,表现在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表达能力较差。这给语文教师增添了一份担心,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为当今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任务是复杂而又艰巨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那仅有的几篇课文,是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也只有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文化沉淀,提高读书能力。《课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课文60篇。”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对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外阅读中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已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二、概念的界定
(一)阅读兴趣:一是具有阅读的强烈兴趣,见到书报有看的欲望,经常看书看报;二是具有一定的阅读方法,注意力集中,边看边思考,查工具书,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三是具有一定的阅读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书籍,有健康的阅读期待。
(二)课外阅读:就是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一切阅读。从时间上,可以是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时间的阅读;从方式上,可以是看书读报,也可以是上网浏览;从内容上,教材以外的一切有益的、健康的阅读。通过阅读,一方面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在“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一定义中蕴含着两个教育观念。
1、实践观: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目的是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加宽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进而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
2、环境观:营造读书的环境比单独阅读一本书要重要和有意义的多。只有老师、学生都行动起来,共同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推进阅读活动的进行,也能使学生所读之书更有实效。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建构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教学认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因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
(三)积极强化理论。??
强化学生积极行为产生的内部情感体验,使积极的情感态度得到巩固,并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情感态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对学生阅读中的点滴体会及闪光点、成功点或创新处,应运用各种方式予以积极强化,如鼓励和表扬、赏识等,以巩固学生的积极行为。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目标:重点通过对我校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指导,使教师、家长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小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外阅读量的指标:小学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是否喜欢阅读 喜欢 185 50% 比较喜欢 160 43.24% 不喜欢 99 26.76% ?
阅读的时间 不花时间 50 13.51% 0.5小时 167 45.14% 0.5-1小时 173 46.76% ?
阅读方式
? 读书做记号 111 30% 摘 抄词 语 130 35% 提 出问 题 67 18.11% 写 读 后 感 62 16.76% 经常查字典 37 10 % ?每学期课外阅读量
? 不读 136 36.76% 三本以内 206 55.68% 三本以上 74 20% 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吗 有 333 90% 不大 56 15.14% 无 0 ? ?阅读书籍种类 文学故事 124 3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