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国家观念。结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分析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特点。
2.历史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治与教化在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形成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
3.历史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法治与教化相关史实的兴趣,提高其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②古代教化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③法治与教化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②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法治与教化的具体内容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
③结合具体史实,评价法治与教化对古代社会治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历史教材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历史文献电子版、历史纪录片片段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法庭断案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法治的情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的法治是怎样的?它与今天的法治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讲解法治发展:详细介绍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过程,包括先秦时期的礼法、秦汉以后的律法等。
-讲解教化制度:阐述古代教化制度的作用,如儒家教育、科举制度等。
-分析相互关系:讲解法治与教化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相互关系,如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让学生理解法治与教化的实际应用。
3.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课堂提问:针对讲授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治与教化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每组准备简要汇报。
-分享与反馈: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反馈和评价。
4.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法治与教化的知识点。
-讨论答案:学生相互讨论答案,教师总结并解释正确答案。
5.结束语(用时2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法治与教化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法治与教化的短文,深入分析它们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6.课堂延伸(用时3分钟)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法治与教化的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提醒学生关注法治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理解教化制度的作用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理解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法治与教化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3.分析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法治与教化的演变过程,识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特点。
4.批判性思维:学生在讨论中展现出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局限性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清晰、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6.研究能力: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相关资料,提高了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7.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良好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8.综合素养:学生在完成作业和参与课堂活动时,展现出合作、探究、创新等多方面的素养。
9.学术写作:通过撰写关于法治与教化的短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能够更好地表达历史观点。
10.持续学习动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力增强,愿意在课后持续探索相关历史问题。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历史纪录片片段和互动软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法治场景,如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