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统编版).docx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统编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核心,围绕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的要求,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水调歌头》。
2.诗词解析:讲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分析诗句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调歌头》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水调歌头》,提升学生品味诗词语言的能力,增强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诗词理解作者情感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宋代文化背景,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词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创造性的审美体验,提升艺术创造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识别诗词中的意象和简单的修辞手法,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
2.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逐渐浓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深入理解文本。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偏好直观形象的讲解,有的则喜欢通过文本细读来深入探究。
3.学生在理解《水调歌头》的深层情感和哲理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对词中隐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寓意把握不准,以及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细腻描写难以体会。此外,古典诗词的语言障碍和古文阅读习惯也可能成为学习的挑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水调歌头》的相关背景资料、词人介绍、古风音乐等,制作PPT用于课堂展示。
3.教室布置:安排座位便于学生分组讨论,设置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和视频,增强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水调歌头》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
2.提出问题:请学生分享他们感受到的音乐氛围,以及是否知道这首音乐背后的诗词《水调歌头》。
二、讲授新课(用时15分钟)
1.诗词解析:
-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创作《水调歌头》的背景。
-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明月”、“把酒”、“问青天”等。
-讲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2.情境体验:
-通过PPT展示《水调歌头》的图片和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加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吟诵诗词,体验古典诗词的韵味。
三、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水调歌头》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你认为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词句表现出来的?
2.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课堂提问:
-教师提问:“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
2.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想象自己身处异乡,通过写作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学生现场创作短文,教师选取几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五、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调歌头》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古典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提供苏轼的其他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词风和创作特色。
-推荐阅读《宋词三百首》等宋词选集,帮助学生扩大古典诗词的阅读范围,提升文学素养。
-提供宋代文化背景资料,如宋代的社会风貌、文学艺术成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宋词,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词人的创作背景、词句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写成短文。
-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模仿宋代词风格的词作,可以是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