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1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

发布:2017-01-19约7.3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模块结业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 B.铁器牛耕 C.曲辕犁 D.筒车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4、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古代中国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中描绘的城市现象 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元朝 7、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名称的是 A.《商帮的兴衰》 B.《晨曦中的汴河》 C.《坊墙倒塌以后》 D.《草市饮食大全》 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右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9、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 1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 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W.w.w.ɡ`κ═s╔t[κ.c.o.m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11、汉乐府由某一朝廷高官家中出现以下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观之,这种反映商人意识不仅抬头而且深入仕宦人家的社会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个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B. 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C. 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D.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33、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 34、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标志着 A.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B.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C.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显著成效 35、新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的政策是 A.无偿收归国有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公私合营 D.利用、限制 36、河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西平和平社大卫星飞上天,丰产亩小麦亩产七千三》一书,下面对该书中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由于东方红一号上天,带回空间优质粮种 C.杂交水稻“南优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