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激素药2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分泌系统药理;内 分 泌 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甲状腺激素类药与抗甲状腺药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
; ;第32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基本结构
;1、盐皮质激素化学结构;2、糖皮质激素化学结构;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作用更弱;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调节; 正常人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午夜12时血浓度最低,凌晨渐升高,上午8-10时最高,此节律性变化受ACTH影响。;维持时间(h); [体内过程]
口服、注射均易吸收,90%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中 80%与BCG结合),肝中浓度较高,70%经肝代 谢。
可的松 肝转化 氢化可的松
泼尼松 肝转化 泼尼松龙
严重肝功能不全者须给予氢化可的松与泼尼松龙
;生理效应; 4.水和电解质代谢:;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1. 抗炎: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
特点:快速强大
非特异性
缓解症状
;1. 抑制磷脂酶A2。使炎症介质的生成减少;
2.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水解酶的释放,减轻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反应;
3. 收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吞噬细胞功能。
抑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区域的聚集。 ;2.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
⑴抗免疫机制: ;3. 抗内毒素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迅速退热并缓解毒血症状。;感染原或细菌的内毒素 ;【抗休克作用机制】
1.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收缩;
2.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
3.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5. 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四增三减少)
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红细胞↑;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但功能被抑制; 淋巴细胞↓; 嗜酸性细胞↓,嗜硷性细胞↓;7. 其他作用
(1)退热:对严重中毒性感染(肝炎、伤寒、脑膜炎、败血症等)的发热具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应在发热确诊后再使用。
(2)中枢兴奋:欣快 激动 失眠
(3)促进消化: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
;作用机制;GCs;临床应用
1.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替代疗法):适用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等。 ; 问题:
中毒性感染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时必须合用什么?停药时先停什么药后停什么药?
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的目的是利用其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但必须合用有效而足量的抗生素,以免感染病灶扩散。待症状好转后,先停用糖皮质激素,直至感染完全控制,再停用抗生素。;3. 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
如结核性脑膜炎,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炎,损伤性关节炎及烧伤后疤痕挛缩等。
对虹膜炎,角膜炎,视网膜炎和视神经炎可消炎止痛,防止角膜混浊和粘连。;4. 休克:对各种休克均有一定疗效,但必须同时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 ;5. 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6. 血液病:能改善症状,停药后易复发。
如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
7. 皮肤病:局部用药,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肛门骚痒等。 ;〔不良反应〕
1. 长期大量应用引起:
(1)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柯兴征,
cushing syndrome);;诱发多种疾病
(1) 诱发或加重感染
(2) 诱发或加重溃疡、穿孔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 慢,发育障碍,致畸胎
(5) 诱发精神失常;;2. 停药反应
(1)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长期应用GCs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ACTH 分泌↓ →肾上腺皮质功能↓;
☆ 此时停药:外源性减少、内源性不足→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注意:①不要突然停药,②尽量降低每日维持量或采用隔日给药,③停药数月后遇应激情况要给予足量的GC。;(2)反跳现象及停药症状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是突然停药所致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对激素的依赖性及病情尚未控制。
停药症状: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肌痛、乏力、发热、情绪低沉等; 用法与用药护理
1. 大剂量突击疗法: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
2.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肾病综合症、顽固性支哮、各种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用药护理;* 隔日疗法:根据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