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引.docx

发布:2020-02-20约5.27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件?2 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 各地区根据省碳普惠制试点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 具有减碳潜力、可复制推广的碳普惠制试点领域,制定本地区碳 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以社区(小区)、公共交通、旅游景区、 节能低碳产品为例,介绍上述领域开展碳普惠制试点的建设指南。 鼓励各地区选取不同行业领域,探索不同的建设方法,积极开展 尝试。 一、以社区(小区)为试点建设碳普惠制 (一)建设思路。 以每户居民为普惠对象,根据数据可获取情况,可选择节约 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气、减少私家车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为 低碳行为试点,制定各低碳行为减碳量核算规则,并制定相关激 励政策。试点成熟后可在其他社区进行推广,并统计试点社区的 居民减碳总量,探索社区整体碳减排量与碳交易进行对接。 (二)建议指引。 1.?选取试点社区 优先考虑选取低碳示范社区等基础较好的社区为试点。 2.选择低碳行为 根据数据可获取情况及社区实际情况,可在节约用电、节约 用水、节约用气、减少私家车出行、垃圾分类回收中选择适合的低 -1- 碳行为作为试点。其中,垃圾分类需在社区(小区)按户数配置垃 圾分类回收装置,根据社区(小区)实际情况,确定试点回收的垃 圾类别,并为居民发放垃圾回收积分卡及餐厨垃圾专用可降解垃 圾袋。先期可选择餐厨垃圾定点投放为试点。 3.量化居民低碳行为减碳量 (1)节水、节电、节气行为的减碳量量化。对市民或社区业主 的户均用量进行调研,参考已经实施的阶梯标准,制定水、电、气 用量标准,实际用量与用量标准的差即为节约量。节约量与减碳 量的兑换因子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2)减少私家车出行减碳量量化。由居民自行在个人信息中填 写出行日均里程。从物业处获取每个车牌号每月出行日数,对比 上个月减少的日数即为减少出行日。根据减少出行日、居民的日 均里程及百公里油耗(用平台内置缺省值)计算出该行为的减碳 量。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3)垃圾分类减碳量量化。根据垃圾处理方式确定每个塑料瓶、 每公斤纸板、每公斤纸张及每公斤餐厨垃圾等各类垃圾回收利用 的减碳量,并提供给平台运营方。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 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4.获取低碳行为相关数据 各类行为数据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同时协调数据来源单位 将数据按期(如每两个月)导入到碳普惠平台或直接将数据系统 与省统一的碳普惠平台对接。导入模版及接口设计可由技术服务 -2- 机构进行协助开发。居民在碳普惠平台上注册后可完善个人信息。 (1)用电信息:从社区所属区供电局处获取。居民需在个人信 息中绑定户号(户号在电费单上有显示) (2)用水信息:从自来水公司获取。居民需在个人信息中绑定 户号(户号在水费单上有显示) (3)用气信息:从燃气公司获取。居民需在个人信息中绑定户 号(户号在燃气费单上有显示) (4)减少私家车出行:从物业管理处获取车辆进出的记录(建 议每月获取一次)。根据物业管理的数据采集方式,确定用户需绑 定的类别(如车牌号、户主名等) (5)垃圾分类信息:为社区(小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积分卡。 居民每次投放垃圾前刷卡,由垃圾分类回收装置系统记录居民的 投放行为并与碳普惠平台系统进行对接。居民需在个人信息中绑 定垃圾积分卡号。 5.确定低碳行为激励办法 (1)商业激励。动员周边商户及商圈商户对居民的低碳行为给 予认同和支持,组建成为低碳联盟,提供“碳币”换取产品/服务优 惠,且优惠幅度大于团购等常规促销。 “(2)政策激励。选择可用“碳币”换取优惠的公共服务,如公交 “ 费减免、碳币”换乘车卡等,并制定“碳币”优惠办法。研究出台政 府回购“碳币”政策,回购居民未消费的“碳币”。 -3- 6.?“碳币”发放及“碳币”兑换 参与碳普惠的公众可到省统一的碳普惠平台注册为会员,并 填写相关信息(见第?4?点),由平台统一为公众发放“碳币”。各市 的低碳联盟及政策优惠统一到平台上发布,在平台上实现公众的 “碳币”兑换优惠。 7.举办宣传活动,普及碳普惠理念及普惠方式 “ “在小区举办以“普惠介绍”、注册动员”、个人信息完善”等 “ “ 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低碳日、节能周、环境日等大型低碳 环保主题节日进行宣传。 8.汇总减碳总量,与碳交易体系对接 统计试点内居民的减碳总量,将未消费的减碳量流入碳交易 市场,获取收益用作社区建设或按比例返利于居民。 二、以公共交通为试点建设碳普惠制 (一)建设思路 以公交出行的市民为普惠对象,根据地市实际情况,以先易 后难为原则,选择?BRT、公共自行车、用清洁能源的公交 (LNG、LPG、混合动力等)、轨道交通等作为低碳交通试点,确定 乘坐各类低碳出行行为的减碳量核算规则,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试点成熟后可逐步扩大低碳交通范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