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资料).doc

发布:2022-09-03约6.4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骨科学”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4771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1 1 资料和方法 2 2 结果 2 3 讨论 3 文2: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临床分析 4 1 资料与方法 4 2 结果 5 3 讨论 5 参考文摘引言: 6 原创性声明(模板) 8 文章致谢(模板) 8 正文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资料) 文1: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d keretomileusis,Lasek)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屈光手术,1999年由意大利Massimo Camellin 博士首先提出并命名,它结合了PRK和LASIK的优点,解决了它们的一些不足之处。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正日益受到眼科界的广泛重视。我院自2004年1月开始LASEK手术,观察其对中、高度近视的矫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治疗对象 共62例(120眼),年龄19~40岁,平均(29±1.12)岁,男24例,女38例。术前近视等球镜(-5.00~11.0)D,平均(-7.62±2.25)D,术前角膜厚度460~532 μm,平均(496±11.0)μm,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LASEK的患者均为中、高度近视且角膜厚度偏薄,不适合LASIK的患者。 1.2 方法 术前结膜囊清洗,表面麻醉3次,开睑,将LASEK专用设备角膜上皮锯(8 mm)置于角膜表面,然后往角膜上皮酒精罩内注入20%乙醇30 s后用海绵吸净乙醇,并用BSS冲洗角膜、结膜囊。用圆头刮刀分离角膜上皮暴露出激光切削区,将上皮瓣堆于上方,采用VISXsta4按术前屈光状态进行激光切削,术毕用BSS顺水推覆角膜上皮瓣,配戴软性接触镜3 d,第4天即取出接触镜,给予0.1%氟美瞳眼水、0.1%爱丽眼水点眼。第1个月0.1%氟美瞳眼水点眼4次/d,第2、3、4个月0.1%氟美瞳眼水每天3、2、1次点眼,每月复查,记录术后裸眼视力、Haze、眼压和屈光状态等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用药时间,0.1%氟美瞳眼水用2~4个月。 2 结果 2.1 术后出现疼痛、流泪、异物感等刺激症状,29例与PRK相似占总例数46.8%,17例症状轻于PRK占27.3%,16例症状与LASIK相似占25.8%。术后3 d所有患者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已透明,术后7 d患者达到最佳矫正视力,随访6个月93.5%患者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2.2 62例中58例术后1个月时Haze为0级,2例术后1个月时Haze为1级,但有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二行。 2.3 术后屈光度 术后1周时平均屈光度为(+0.37±1.12)D,术后1、3个月时分别为(+0.25±1.05)D和(+0.12±0.92)D。术后6个月时屈光度为±0.87D以内者为49例,占79% 2.4 本组观察 角膜上皮瓣的厚度有差异,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佩戴接触镜有关,与佩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配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 3 讨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d keretomileusis,Lasek)由意大利Massimo Camellin于1999年提出[1],即用特制手术设备揭开角膜上皮后进行激光切削,术后上皮瓣予以复位保留。它的优点是能创建一个能在激光切削后立即覆盖角膜基质的完整角膜瓣,而此瓣为活性瓣,在术后早期充当了保护层的作用[2,3],从而减少术后泪液中炎症介质对角膜激光切削区的侵蚀和角膜细胞坏死。Camellin认为细胞坏死是Haze形成的主要原因[1],Camellin认为LASEK术后不出现Haze的原因是基底膜的保护使角膜细胞免于氧化,减少凋亡,从而阻止了深层角膜细胞的迁移。本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85%以上,裂隙灯下可见上皮周边部轻度水肿,中央部透明,术后第4天摘除接触镜,术后7~10 d 85%以上的患者达到矫正视力。本组患者为中、高度近视,但Haze均轻于Faintes分级的1级,与LASIK相比,LASEK在术中仅制做了50~70 μm的上皮瓣,而LASIK制做的角膜瓣为130~160 μm,故从术后生物动力学变化讲LASEK术后患者角膜抗击能力强于LASIK术后患者。与LASIK相比,LASEK术中切削深度浅,避免减少角膜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