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论文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妇产科学”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5776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1
1 资料与方法 2
2 结果 3
3 讨论 4
文2: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5
参考文摘引言: 8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论文资料)
文1: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子宫肌瘤是女性盆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迄今原因未明。传统观点认为雌激素是刺激子宫肿瘤发生与生长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生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是子宫肌瘤发生的启动因子。为此,使用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理论上应使子宫肌瘤萎缩或控制相应症状。由于既往子宫肌瘤的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给患者增加了不少痛苦,因此,以米非司酮为代表的药物治疗方式为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开辟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为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我们从2004年6月起观察了3种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年6月至2007年5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经临床及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未经过相关治疗、抽血查肝肾功能正常、无米非司酮服用禁忌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本文共收集病例90例,年龄30~56岁,平均38.56岁。病例分型:壁间肌瘤66例,浆膜下肌瘤7例,黏膜下肌瘤10例,混合性肌瘤7例。临床症状:有月经过多、贫血、痛经、小腹坠痛等症状表现62例,无明显症状28例。
1.2 方法 90例患者随机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入A、B、C 3组,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本研究进行前3组患者的年龄、病例分型、临床症状和肌瘤的体积经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从月经周期第2天开始服药,连服3个月。其中A组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 mg,B组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2.5 mg,C组每日口服米非司酮25 mg,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用B超测量子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按公式4лabc/3计算子宫及肌瘤体积[1])。对于多发肌瘤患者,计算最大肌瘤体积作为代表性结果。此外,受试者在月经第3~5天及疗程满3个月后抽血检测血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肝肾功能、血常规。
1.3 资料统计和分析 所有资料收集后均录入计算机,用SAS6.01分析软件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按嘱服药后,均出现闭经,原有部分症状消失。治疗前后子宫、子宫肌瘤体积及部分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详见表1。
从上表结果可以看出,3组患者治疗前子宫及肌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个月后3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各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殖激素如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用药前后对比,激素平均水平均下降,尤其以E2和P下降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如以肌瘤体积缩小20%作为疗效判别指标,则A组有效率为76.66%(23/30),B组的有效率为70.00%(21/30),C组的有效率为73.33%(22/30),组间比较,经χ2检验,χ2=0.0024,P>0.05,三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及随访。3组的不良反应类似。A组7例、B组9例、C组10例均出现轻微的潮热,汗多等不良反应,但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所有患者均无阴道干涩、明显多汗等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也无小关节疼痛等糖皮质激素抑制症状。无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并发贫血的患者自觉头晕等症状明显改善。三组患者共随访63例,随访时间3~6个月。其中8例年龄在47岁以上的患者,停药3个月继续闭经,B超检查子宫肌瘤体积继续缩小;50例停药后4~6周左右月经恢复,但经量明显减少,且痛经消失,子宫肌瘤体积无明显变化;另3例于停药半年后月经恢复正常;2例子宫肌瘤体积又复原到服药前大小,可能需手术治疗。
3 讨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子宫肌瘤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生长、发展与体内雌激素的刺激有关。有研究表明,孕激素受体在人子宫肌瘤的分布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2],因而认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