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声声慢》(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说课稿与知识梳理(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9.3《声声慢》(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说课稿与知识梳理(统编版必修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声慢》这首宋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品析词句、分析手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词人的人生经历,提高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通过分析《声声慢》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了解词人背景,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诗词发展的理解;通过诗词学习,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词人的内心世界。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对仗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难点:
1.词中情感表达的细腻和复杂,学生难以把握。
2.词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
1.通过朗读、品词句、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结合词人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对《声声慢》的背景、艺术手法等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词的意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2.诗词朗诵:播放经典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对《声声慢》和相关诗词的了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声声慢》的背景资料、词句分析以及作者生平介绍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要求,如理解词的意境、分析词的艺术手法等。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声声慢》,设计问题如“词中‘梧桐更兼细雨’一句如何体现词人的孤独感?”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反馈功能或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词的背景和词句含义。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与《声声慢》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讲解知识点:讲解词中“声声慢”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以及词的艺术手法。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在听讲过程中,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声声慢》相关的阅读理解、写作练习等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声声慢》相关的其他诗词作品或词人研究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加深对词的理解。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学生在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作用与目的:
通过课中强化技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一、词的背景及作者介绍
1.《声声慢》的作者:李清照
2.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
3.《声声慢》的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二、词的意境分析
1.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的意境
-“冷冷清清”的意境
-“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
2.词中意象的运用:
-梧桐、细雨、黄花、黄昏等意象的分析
-意象与词人情感的关联
3.词的结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意境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意境
三、词的艺术手法
1.比兴手法: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与细雨的比兴
2.对仗手法:
-“寻寻觅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