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docx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案及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
2.了解《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3.掌握江苏省关于《红楼梦》的高考题。
【课前预习】
读《红楼梦》第一至第二十回。
【课内学习】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一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顯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但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铼,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
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周汝昌评价说: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二、时代背景
《红楼梦》用两京暗示了时代背景作者:至真斋主、潇湘夜雨
《红楼梦》采用“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手法。在封建专制时代,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是在提示我们:《红楼梦》这部书一定涉及时事政治,其隐写的部分在当时一定属于敏感的史实。《红楼梦》开篇说“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是障眼法,就像这段文字处批书人说的:“据余说,却大有考证。”每一部小说作品都有时代背景,只不过《红楼梦》碍于情势不能明确交代时代背景,而是采用隐写的方式,让我们根据文本提供的蛛丝马迹索隐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定位《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那么隐写的史实和主旨思想就好破解了。目前关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主流红学认为的清中期,二是大多数民间红学研究者认为的明末清初。那么哪个观点正确呢?其实书中有很多种信息向我们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民间研红者也从多方面论证了时代背景。我们今天仅从书中所隐写的京城这个方面来论证时代背景。
一、《红楼梦》中的京城在哪里?
我们先梳理一下书中有关京城的情节,搞清楚了京城所在地,我们也就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
甲戌本凡例说:“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意思是本书回避了写京城的现实所在,在文人笔墨之间用“长安”指代京城,在普通百姓口语中则用“中京”指代京城。
然而,书中的很多情节却又让我们很容易推测京城的指向。第一回,家在姑苏(即苏州)的甄士隐中秋宴请寓居在葫芦庙的贾雨村,贾雨村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可能到者。甄士隐听到后,资助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以助贾雨村入都春闱一战。在这段情节里,贾雨村用“神京”指代京城,且说“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可能到者。”如果京城是在金陵(南京),对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