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毛概.ppt

发布:2016-12-20约8.72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 文化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基本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点的一项内容。 雇农:自己没有土地,靠租地主或富农的土地种; 贫农:只有很少的土地,还要租种地主或富农的土地; 中农:包括:下中农 上中农 富裕中农(三者中土地 最多),自己有土地,能解决自家的温饱。 富农:有较多的土地,除自己种些外,其余的出租,还 放些高利贷。 地主:土地多。自己不种地,完成靠出租土地和放高利 贷生活。 雇农、贫农和地主的关系是土地租种的关系。政治上称此为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 ,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的疑问,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地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由于政治上的不平衡,城市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中心,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1、统一战线 (1)必要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敌人强大,革命力量弱小。 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不平衡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