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孟子》两章.pdf
17.《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家思想的重
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
一天下孟子怀主张性差论
首先通:课文一遍,扫?最字i章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寡()夫()域()戚()粟()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二、解词
人和
域民
固国
失道
学习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映亩()傅说()胶鬲()空乏()
2、通假字
法家拂士
衡于虑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
而后作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
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
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
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
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
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
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
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
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测试
1.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时不如地利也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山不加增
D.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
3.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多助之至到了极点
B.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C.所以动心忍性坚韧
D.人则无法家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4.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一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胜利。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