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训练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

发布:2017-01-27约3.9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训练(十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5·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C.⑥   D.⑤ 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淮河、松花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造成的,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当的耕作造成的。第2题,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2016·武昌调研考试)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它可以有效地反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面积大小、植被冠层结构、植被健康状况及其环境效应。读我国30°N附近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数值均为27.5N°~32.5°N纬度范围内数据的平均),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曲线依次为(  ) A.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 B.叶面积指数、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 C.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海拔、年平均气温 D.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海拔 4.近年来,P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减小趋势明显,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A.地面反射率减小 B.地下径流增加 C.河流含沙量减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3.A 4.D 第3题,我国30°N附近自西向东依次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高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图中①线为海拔;四川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北部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显著,使得该地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因此②线为年平均气温;四川盆地东部为山地,对夏季风的抬升作用明显,降雨多,因此③为年降水量,则④为叶面积指数。第4题,该区域叶面积指数下降,意味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则地面反射率增强,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5·东北模拟)下图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由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大致位于45°N)。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与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高 地形 B.高 洋流 C.低 地形 D.低 洋流 6.甲处深居内陆,没有形成荒漠景观,却形成了草原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夏季多对流雨 C.夏季高山冰雪融水 D.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5.B 6.C 第5题,图示大致位于45°N,根据图例,图中阔叶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在亚欧大陆西岸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下植被,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分布的纬度偏北。在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下植被,受千岛寒流的影响分布的纬度偏低。所以受洋流影响,落叶阔叶林在大陆西岸比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偏高。第6题,图示区域纬度大致位于45°N,属于西风带。甲虽深处内陆,但是山地海拔高,对西风强烈的抬升,在高海拔区降水较多。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较多,使这里形成了草原景观,C对。这里是非季风区,没有受季风影响,A、B、D错。 (2016·东北师大附中联考)下图表示我国某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山甲乙两坡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坡积雪量较大    B.甲坡带谱较乙坡完整 C.乙坡是阳坡 D.乙坡是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8.主导甲乙两坡自然带谱差异的主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风力 解析:7.D 8.B 第7题,读图,根据图中雪线,甲坡雪线较高,积雪量较小,A错。甲坡相对高度较小,带谱不如乙坡完整,B错。根据纬度判断,乙坡是阴坡,C错。乙坡是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有森林带分布,D对。第8题,根据两坡自然带差异,主要是甲坡缺少森林带,所以主导甲乙两坡自然带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B对。热量、光照、风力不是森林带缺失的主要原因,A、C、D错。 (2015·长春二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10.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11.该山脉可能位于(  ) A.亚洲大陆东岸 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 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解析:9.A 10.D 1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