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与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本能与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The base of physiopsychology on appetency and motivational 重点: 饮水、摄食、性行为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 饮食行为、性行为、防御行为和睡眠都是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基本行为类型,是一类遗传机制固定下来的本能行为,也是生物动机行为和习得行为的基础。反之,本能行为受习得的高层次心理活动所调节与控制。 1.生物学阳性行为(趋之):对种族发展和个体生存有利的刺激物,如食物、水和性对象,引起机体接近、追求或获取的行为反应,称为生物学阳性行为; 2.生物学阴性行为(避之):疼痛、厌恶、危险和有害的刺激物,常引起机体逃跑或躲避的生物学阴性行为反应。 第一节 饮水行为与渴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Basic of physiopsychology in drink behavior and adry ) 渴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促使机体实现饮水行为。 原发性饮水:渴和饮水行为,是由于体内缺水所引起的,称为原发性饮水; 次发性饮水: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称为次发性饮水。 一、渴与原发性饮水 1、机体内水的分布:成人水分占75%,干物质占25%; 婴儿水分占90%。 (1)机体内的水分绝大部分(67%)分布在细胞内,是细胞质的重要成分之一,称为细胞内液; (2)少部分分布于细胞间液(分布于细胞之间26%)、血液(7%)和脑脊液(不足1%)之中,总称为细胞外液。 在血液与细胞间液之间由大量毛细血管壁形成屏障,在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由细胞膜构成屏障。这些生物膜对体液内溶解的各种物质有选择性通透作用,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以维持生命过程。生物膜机能变化、细胞内、外液的比例、容积或渗透压的变化,均可导致机体的渴感。在诸多因素中,水和盐是影响口渴的两最直接的物质。口、消化道、肾脏和脑的一些结构在调节渴感与饮水行为中都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摄入盐→细胞内渗透压增高 →下丘脑视前区外侧的渗透压感受器 ↓ ↓ 视上核合成抗利尿激素(ADH ↑) ↓ ↓ 垂体后叶ADH释放入血液尿减少 饮水行为←下丘脑前外侧区的渴中枢←视前核内侧 ↑ ↑ ↑ 穹隆下血管紧张素感受器 ↑ ↑ 失水→血压下降→交感神经→肾储水→血液(血管紧张素元→ I → II ) 肾素释放 ↓ 肾钠潴留、←—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 血容量增加 吃入较多的盐或高蛋白性食物,经吸收至血液中引起细胞液的渗透压增高,继而使细胞内液跑向细胞外,形成细胞内液脱失引起渴感。下丘脑视前区外侧部和下丘脑的第三脑室周围区内存在许多神经元,对渗透压的改变十分敏感。 1.ADH机制与渗透压感受器中枢: 这些渗透压感受细胞的兴奋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合成较多的抗利尿激素(ADH),此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达垂体后叶,在这里将抗利尿激素释放至血液中,影响肾功能,减少尿液生成,将水潴留体内,以缓解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与此同时,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