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情报科学的学科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章 情报科学的学科基础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5.2 情报科学的数学基础 5.3 情报科学的应用技术基础 5.4 情报科学的管理学基础 5.5 情报科学的经济学基础 5.6 情报科学的社会学基础 情报科学学科基础的关系图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的理论体系。它在情报科学的学科基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情报科学推进的“思想发动机”。因而,哲学基础是情报科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方法是情报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情报科学理论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其1972年的《客观知识》著作中和1976年的《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演讲中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把世界或宇宙万物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三个世界”。“世界1”指的是客观物质世界,“世界2”是主观知识或精神状态的世界,“世界3”是客观知识世界。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 波普尔认为,“客观知识”具有自律性,可形成“一个世界”。“客观知识”是通过人类主观精神创造的,但一旦产生,就和人类的主观精神相脱离而独立存在。波普尔的“世界3”不仅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和思想,而且还包括“任何迄今没有想到的推论”。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1)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世界3”具有明显特征: 第一,它是真实存在的,它能改变物质对象的世界。 第二,它具有自主性,如未被预期和未及推断的理论是“世界3”自己产生的,所以有自主性。 第三,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它是人创造的,反过来也影响人的创造。波普尔用蜜蜂酿制蜂蜜来比喻人类生产知识与知识的客观性。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2)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问题 从根本上混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世界3” 既包括一切人工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尚未被认识而将来可能被认识和发现的潜在对象。这样一来,“世界3” 成了一个虚无飘渺的世界,而且把不同性质内容划属一个世界从根本上混淆了知识同物质的界限和关系。 没有说明“三个世界”各自的具体形态、运动规律和在空间、时间上的存在形式。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3)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可以借鉴的合理思想 首次对世界从层次上作了具体的划分,把主观精神状态与客观的思想内容区别开来,突出主观思想的物化,将人类知识制品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在意识状态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客观知识世界进行考察和研究。 客观知识概念对于加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现实意义。波普尔对世界层次的划分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结构的,也是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的。 “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机制基本上符合宇宙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波普尔突出地强调了“世界3”是通过“世界2”作用于“世界1”,从而改造“世界1”。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3)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可以借鉴的合理思想 布鲁克斯认为,波普尔提出的“世界3” 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专业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的实际工作可以归结为收集和组织“世界3”的记录,以提供利用,而其理论工作可以归结为研究“世界2”与“世界3”的相互作用,促成知识的组织化。 该理论首次将客观知识作为世界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独立划出,并从本体论意义上为情报科学确立了哲学位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个理论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并列,因而将其作为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是不妥当的。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2. “四个世界” 的划分 国内学者在继承“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依据,提出了“四个世界”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四个世界”的划分方法是,将客观物质世界划分为天然物质世界、人工物质产品世界、人类精神产品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2. “四个世界” 的划分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 2. “四个世界” 的划分 “四个世界” 划分的特点: 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前提下对物质世界进行层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