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空气 _原创精品文档.pdf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为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第一课时,它是初中化学接触
具体物质的开端。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了解空气的组成。通过探究有利
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
此为基础。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自然现象和小学的常识已使学生知道了人类、动植物离开空气无法生存,他们也知道空
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但从化学知识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
研究和学习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的
1、介绍科学家怎样通过实验发现空气成份,使学生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实事求是
的态度的教育。
2、掌握空气的成份及自身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意义。
3、初步了解稀有气体的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的主要成份及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烧杯、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橡皮塞。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形式,了解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情况,如“空气存在什么地方”“有没有颜色、
气味”等,进入课题。
教师:空气是地球上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每天都在
空气的氛围中生活。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人们长期把空气看做
是科学的物质,空气究竟是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设计意图]切入主题
[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学生回答仪器名称,介绍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
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注】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学生:
1、观察、思考、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生成,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集气瓶内水面逐渐(),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体积,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火柴()。
2、了解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分析讨论】
①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先加小量的水?
②为什么要在加入的水处做上记号?
③为什么弹簧夹要夹紧乳胶管?
④为什么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⑤为什么要红磷熄灭后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⑥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⑦为什么红磷要过量,怎样知道,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⑧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⑨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思考】实验中,如果进水量非常少时实验失败,原因你能找出来吗?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拓展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中应遵照什么原则选择药品?能否选择木炭、蜡烛等?如果选用木炭做此实验应做
如何改进?有哪些优缺点?
2、为什么进水量接近1/5却总小于1/5?原因有哪些?
3、瓶内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说明了氮气
的什么性质?
【讲述】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
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本试验也可用“土办法”代替,可以发动学生回家想办法动手试一试,如图装置,用一
个大杯盛半杯水,取一小段蜡烛固定在小木块上,使之浮在水面上.用一个
玻璃杯(最好是小直筒形的)按体积分成五等份,用橡皮筋做上记号(若杯口大而低小,可
把满杯水分成五等份,一份一份地添进杯中,随时记下记号)。将蜡烛点燃后,立即将杯子扣
在蜡烛上,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