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音化效应再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JOURNALOFEASTCHINA NORMAL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3,2018
汉语双音化效应再探
吴耀根 吴为善
摘 要:双音化是中古时期汉语发展中出现的特定现象,是汉语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也是汉语韵律句法
研究最重要的起点之一。通常认为双音化是个很简单的现象,即两个音节的连缀,是汉语词汇的主要形式。
笔者认为,汉语的双音化现象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从历时的、动态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双音化效应至少表现
在两个重要层面:一个是在汉语层级体系构建中具有“枢纽”效应,另一个是在汉语词法构式成型中具有“整
合”效应。
关键词:双音化;两字组;层级体系;词法构式;概念整合
DOI:10.16382/ j.cnki.10005579.2018.03.010
双音化是中古时期汉语发展中出现的特定现象,是汉语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也是汉语韵律句法研
究最重要的起点之一。通常认为双音化是个很简单的现象,即两个音节的连缀,是汉语词汇的主要形
式。因此在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中谈到汉语词汇的特点,就强调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笔者认为词
汇形式以双音节为主,恐怕不单是汉语的特点,西方语言可能也一样,因为“成双成对”体现了人类认知
的普遍取向。历来科学研究的事实充分表明了一个道理:最简单的现象往往最值得说。《老子》说“图
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也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汉语的双音化现象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从历时的、
动态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双音化效应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在汉语层级体系构建中具有“枢纽”
效应,另一个是在汉语词法构式成型中具有“整合”效应。下面分别加以推导和论证。
一 层级体系构建中的“枢纽”效应
吕叔湘早就指出,讲西方语言的语法,词和句子是主要的,语素、短语是次要的;讲汉语的语法,由于
①
历史的原因,语素和短语的重要性更突出。这个表述的预设是,作为语言都有语素、词、短语、句子这些
层级单位,但不同语言中这些层级单位的相对重要性表现不一样。笔者认为这是吕叔湘立足汉语特点
对层级单位凸显性的解读,值得深入研究。如果把上述观点反过来提问,那就是:为什么汉语中“词”和
“句子”相对来说不太凸显呢?
1. 先说“词”这级单位。汉语学界历来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汉语中“词”的面目不清楚,尤其是双音
形式难以区分词和短语的界限,如:吃鱼、吃饭、吃素、吃醋、吃货、吃水。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一方面,就共时平面来考察,汉语双音形式内部不同质,从“粘合短语”到“复合词”呈现出一种非离
②
散性的连续统。王洪君的论文“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有效地揭示了这种状态。虽然论文的出发点
还是从句法、语义的种种特征来分析汉语两字组内部的区别,但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明显的突破:第一,
作者的研究不是举例性的,而是从各类结构中选择了几百个有代表性的两字组作为研究样本,考察的范
围比较全面;第二,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句法、语义的某些特征作就事论事的分析,而是立
【作者简介】吴耀根,学林出版社副编审(上海,200235);吴为善,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上海,200234)。
2007 12
①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第 页。
② 王洪君:《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106
吴耀根等:汉语双音化效应再探
足“有意义的单字”,去发现“两字组”在句法、语义方面差异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加以系统排序,形成
一系列两字复合短语规则,然后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层层甄别和分析,因此方法比较科学。根据这
样的操作程序和规则,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两字组从“成词性”的强弱来看,形成一个非离散
性的序列。一端都是一些松散形式,如“马跑”“拔草”“气病”“进出”“活鸡”等,多数人认为是“粘合短
语”形式;另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