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肺复苏、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ppt

发布:2024-11-18约7.0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电刺激的其它效应刺激的电化学效应:可逆与不可逆;不可逆过程改变电极表面成分,引起周围组织的PH值改变而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对电极和组织产生损害;电极腐蚀:会破坏电极,但腐蚀只发生在刺激的阳极相;单相阴极波形使注入电流和腐蚀最小,但单方向电流在界面发生的化学反应不能恢复,故对电极驱动是不可逆的;组织损伤?工作在不可逆区域的电极,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具有不可恢复电荷的波形,最可能引起组织损伤?高频度的神经兴奋会引起组织损伤;电刺激常见波形010225%50%封装设计密封封装为植入电子电路提供针对体液渗透的长期防护;材料包括金属、陶瓷和玻璃。导联和电极设计导联线:足够的柔韧,足够坚固,可伸展电极:耐腐蚀,与导联线直径相差要小植入式电刺激器的基本要求安全设计寿命10年以上生物相容性:与活组织共存,不干扰组织功能,不产生有损组织反应,也不易被组织改变其属性;防电磁干扰和静电放电的能力要强;生产和测试:生产:洁净工作室,高品质元件,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测试:植入前需经严格测试7.3心脏起搏器起搏用电极导管7.3.1心脏起搏器概述作用:心脏起搏器是一种高智能化、高性能的电脉冲发生器。通过起搏器和起搏导管来辅助心脏完成跳动,泵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心脏起搏系统的基本结构:起搏脉冲发生器、电源、导线、刺激电极起搏刺激器外观起搏刺激器及电源起搏器电极与导线电极与导线电极导线1930年,美国医生海曼制造了一台由发条驱动的脉冲发生器,机重达7.2公斤,应用针型电极经胸膛穿刺使心脏起搏,抢救心脏停跳的病人获得成功。1952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佐尔医生,设计了一种体外起搏器,在心脏停跳患者的心脏部位和左肋下皮肤处放置阴阳两电极,给予每分钟90次的电刺激,从而抢救了两位因房室传导阻滞而濒死的病人。佐尔(zoll)-心脏起搏器之父。1958年瑞典人设计制造并为病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例埋藏式固定频率起搏器。123451964年,荷兰卡托拉诺斯医生等研制了按需心室起搏器。这种起搏器可通过电极导管心室端的另一个电板感知到心室的电活动,由此判断是否需要发放下一次电脉冲。1960年,美国弗里曼医生发明的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问世了。使用这种导管,不再需要开胸植入,只需经皮穿刺静脉即可将这种导管送入心腔,克服了开胸手术创伤大,刺激胸壁,不方便,患者承受痛苦大等缺点,使心脏起搏技术有了极大的改观。三、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史1969年,出现了房室顺序起搏方式的起搏器,在心室按需起搏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心房起搏,对于自身心率较慢的病人可进行心房心室双控起搏,但因其没有心房感知功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双腔起搏。1977年,经过对这种起搏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另一种全新的房室全能型起搏器脱颖而出,并沿用至今。这种起搏方式,囊括了上述种种起搏方式的优点,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可自动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起搏。80年代中期,频率适应性起搏应运而生。这种起搏器,利用置于机壳内和电极导管上的生物传感器来感知人体新陈代谢增高的某项指标后,通过起搏器的算式,加快起搏频率,以更好的适应生理需要,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可以使于单腔,也可应用于双腔。90年代初期,双传感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开始投入临床应用,以互相校证和补充对生理需要的感知灵敏性和反应速度,避免过度感知和伪感知。心脏起搏分:临时起搏和埋藏式起搏(以前称永久性起搏)两种。四、心脏起搏器的临床适应症临时起搏--适用于原发病可能被治愈,以后不一定复发,和因发生了需要心脏起搏的心律失常,为在治疗原发病时维持平稳的心律而使用的心脏起搏方式。一旦原发病治愈,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临时起搏也可撤除。是一种过渡性措施。长期起搏--适用于所有需长时间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包括III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反复发作的颈动脉性晕厥和心室停搏,对伴有心动过缓引起的症状,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尤其适用。五、心脏起搏器的分类五、心脏起搏器的分类按起搏器的种类分可分为程控式和非程控式程控式:是指起搏器的各类参数除出厂时调定外,安装于病人体内后,仍可通过遥控装置,根据病人需要来精确调改各种参数,现在使用的大都是该类起搏器。非程控式:指起搏器的各种参数是出厂时调试固定的,安装后更改参数较困难,现较少使用。按起搏器与病人的关系分:感应式、经皮式、埋藏式按与P波或R波的关系分:非同步型和同步型按起搏电极分:有单极型和双极型传导系统解剖左房左室窦房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