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什么是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导线和电极组成。脉冲发生器呈扁圆形,体积非常小,大约有40?50?6毫米,重量约30克。它实际上是一个微型计算机,由高性能电池提供能量。 起搏器通常埋植在上胸部的皮下,它的导线通过静脉到达心脏,导线顶端的电极固定在心脏的内侧面心肌上。 起搏器工作时,脉冲发生器发出的电脉冲,经导线、电极传到心肌,心肌感受到电脉冲刺激产生收缩。同时,起搏器电极也将心脏的电活动收集起来存入脉冲发生器内的芯片内,以便进行分析。 起搏器的组成部分与电路 脉冲发生器: 电路/电池 电极导线 阴极/人体组织 阳极 其他 传感器 起搏器的类型 1.单腔起搏器:VVI(电极导线植入右心房)和AAI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右心房)。 2.双腔起搏器:两根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 3.三腔起搏器: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右房+双室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 (目前国内认为VVI为首选,又称心室按需型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的分类与临床应用 1、永久性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三束支阻滞伴心脑综合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2、临时性起搏 指心脏病变可望恢复,紧急情况下保护性应用和诊断应用的短时间使用心脏起搏。 永久性与临时性心脏起搏器 1、埋藏于体内的起搏器为埋藏式起搏器, 作为永久性心脏起搏, 用于慢性或间歇发作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2、放在体外的起搏器为体外起搏器,用于临时性起搏, 如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过渡或心脏骤停的抢救等等。 埋藏式 局麻,作头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经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到达右方,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下,定位后结扎头静脉,将导管固定,并在左上胸乳头外方胸大肌筋膜作一囊袋,将导管与起搏器连接固定后置入囊袋,逐层缝合皮肤。 临时 右腹股沟静脉或大隐静脉切开→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永久性起搏器适应症 顽固性心衰 快速型心律失常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充血性心衰患者 房室传导阻滞 病窦综合征 临时起搏的适应征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伴有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 滞,或下壁梗塞伴有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药物治疗无效者。 急性心肌炎或心肌病伴有阿斯综合征者。 药物中毒引起的心动过缓,并发阿斯综合征者。 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引起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超速起搏用以诊断及治疗其他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室上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保护性应用于更换永久起搏导管前,冠脉造影,电击复律,外科手术等。 阿-斯综合症(Adams-Stokes综合症)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的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消除紧张。前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辅助给药。 2、双侧部胸部备皮,上至下颌,下至乳头,颈部至斜方肌前缘,胸部至腋后线及肩,包括腋下。 3、遵医嘱做好药物试验。 4、辅助检查:完善各种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等。 5、测量生命体征,排空大小便,训练病人平卧床上大小便。 6、备好急救物品:心电监护机、氧气、急救车。 术中护理 手术日晨禁食,术前建立静脉通道,以利给药。连接心电图机并进行床边心电监护,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左侧。严密心电监护,观察记录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出现异常及时通知手术者,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抢救措施,要求护士与手术人员默契配合。 术后护理 1.做12导联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测72小时,监测起搏和感知功能。 2.观察有无腹壁肌肉抽动、心脏穿孔等表现。 3.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心电变化及病人自觉症状,及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感知障碍。 4.伤口护理:加压包扎8-12小时,重点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每天换药,注意观察伤口颜色、温度,有无渗血、红肿、热痛等症状,一般术后7天拆线。 5.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防伤口感染及全身感染。 6.指导病人避免咳嗽的方法,如用舌尖顶上颚;确实要咳嗽,应用手轻轻捂住伤口,预防伤口出血及电极脱位。 并发症 (1) 感染 (2) 血栓性静脉炎,肺梗塞 (3) 电极移位 (4) 阈值升高 (5) 膈肌痉挛 (6) 心室穿孔 (7) 脉冲发生器故障 起搏器工作状况的观察: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仔细观察心脏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继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床旁备电复律器。术后应进行心电监护24~72h,结合患者的自觉症状,观察起搏器安置后的工作状况。 ①有起搏信号但其后无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