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转型期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以江苏省大丰市草堰镇为例-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in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in transition period —— a case study of caoyan town, daf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docx

发布:2018-09-04约2.62万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转型期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 转型期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 一、导论 转型期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 转型期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 一、导论 PAGE PAGE 11 PAGE PAGE 10 提出了,一个社会变革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存在各种复杂社会力 量的时候,如何使政府能够处在一个超越的位置上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戴维斯提出了“丁”型曲线理论即社会动员理论,他认为老百姓的期望 值与自身和社会实际能力存在差距,适当的期望值与政府实际满足能力 相当有利于社会稳定,如果期望值过高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社 会不要动员过渡。国内许多学者对农村社会稳定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和研究。苏建忠学者将农村社会稳定与当前农村治安现状联系在一起 分析,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主要力量建设。要加大对农村不良分子的打 击力度;阎仿娅学者提出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关键要深化农村改革,提 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学者黄元元认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 是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与农民群众实行自治权利之间的矛盾,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与部分干部群众法制观念不强之间的矛盾3。其他学者也提出了 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农村社会 保障等方面的联系和对策。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转型期 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 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 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 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 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 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 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 2塞缪尔.P.亨廷顿著 张岱云等译:《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版。 3黄元元:《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学习论坛》,河南省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 年第一期,第 45 页。 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 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所谓社会转型期就是 指中国从文化大革命之后,经过邓 小平的改革开放。经济逐渐走入正轨, 各个部门正在打基础的时期,但是基础依然没有打好。打这个基础的过 程就是社会转型时期。 2、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价值,是社会的一项“稀缺资源”(可以用 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社会稳定(在当代社会)是宪法自由与经济发展 的函数,与它们呈正相关。社会稳定与社会共识呈正相关。高度稳定的 社会是对人生、政治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有统一而权威答案的社会(这 一般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稳定受到威胁,主要是 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问题),而动态稳定的社会则是对宪法根本,或政治 的权力运作的最根本原则形成共识的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即现代化实现 的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运用的理论 本文运用了马斯络需求层次论、基尼系数理论、戴维斯“J”型曲线 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划分成五个相互递进的层次,用以说明人类的动 机,故而又称为需求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是美国人 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 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马斯洛认为,需求反映了人的本性;人的动 机取决于其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引起行为动机;需求是由低到高 分层次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 现并要求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前提下,马斯洛假设人类需求的强度按由 低到高相互递进的顺序分成五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 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 (1)生理需求:这是通常所说的吃、喝、拉、撒、睡、性等与人类 生存最密切关联的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动机是维持 自身的生存与后代的繁衍。 (2)安全需求: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环境确定性的需求,它包括条 件反射和对现状及预期的反应,动机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确保人 身和财产免于伤害(如人身安全、保险、保健)。 (3)社会需求:也称归属与爱的需求。人是社会的、富于情感的动 物,每个人都希望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社团,作为其中一员进行交流并得 到体恤和爱护,否则就感到空虚和孤独。归属感、社交活动、友谊、爱 情都属于此列。 (4)尊重需求:这类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得到社会尊 重和承认,因此产生了对威信、认可、地位的需求;另一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