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编制说明.docx
《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1.1任务来源
1.1.1标准下达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推动粮油食品领域团体标准的发展和壮大,根据《中国粮油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和《中国粮油学会关于开展2022年度第一批团体标准征集工作的通知》,由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牵头向中国粮油学会申报制订《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团体标准,经中国粮油学会评审同意立项。
根据中国粮油学会(中粮油学发﹝2022﹞61号)《关于发布中国粮油学会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公告的通知》中的附件1(中国粮油学会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名单)的要求,本标准的编制工作由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组织成立了《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小组,负责进行本标准的各项工作。
1.1.2标准计划项目调整(如有,请写明申请调整的具体内容、理由和依据等)无。
1.1.3标准制修订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
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acidesters,PAEs)塑化剂是一类具有半挥发性、生物累积性、能够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和高毒性的环境类激素,可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果长期食用含有PAEs的食品,则会引起生殖系统的异常,更严重者可能造成致畸、致癌。
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将塑化剂项目纳入风险监测,塑化剂问题发现率一直居高不下,基层监管面临压力巨大。2021-2022年,为排查风险来源、实现精准防控,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对食用油生产企业开展专项延伸性风险监测。研究发现,食用油中塑化剂污染来源主要有植物油料原料、油料包装袋、与油料或食用油接触的加工设备部件、加工助剂、油料包装材料、生产用水等。
为了降低其在人群中的暴露风险,提高食用油的安全性,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制定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便于企业在原料收购、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及时采取切实措施,控制食用植物油中塑化剂的含量降到最低水平,确保食用油安全。
经调研目前我国没有制定针对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目前,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本卫生PVC及烯烃与苯乙烯协会等均制定了包装材料中PAEs向食品中的总体迁移量及每种PAEs的特定迁移量。而我国也对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限量做出了规定,我国GB9685-2016规定对食品接触材料中DEHP的限量为1.5mg/kg,DBP的限量为0.3mg/kg,DINP的限量为9.0mg/kg。欧洲经济共同体规定了DEHP在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特定迁移限量为1.5mg/kg。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项目纳入了风险监测多年,依据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进行风险研判,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其食品中作出限量要求。
本标准是围绕食用植物油加工全过程制定的如何控制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规范,适宜在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推广。
本次制定的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集合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GB8955-2016)以及食用油生产许可规范的要求,既体现了加工过程的规范,也体现了食品企业管理的要求,对规范化、标准化食用植物油生产,保证食用植物油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健康生活起到促进作用。
1.2协作单位(除第一起草单位外的其他主要起草单位)
武汉轻工大学、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股份有限公司。
1.3主要工作过程(应包括标准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报批
阶段等)
该标准制定任务下达后,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牵头成立了《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控制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工作小组,明确了项目负责人,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展本标准制定的各项工作。本标准的主要工作过程为:
1.3.1收集、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为了保证标准的权威性,根据项目内容确定具体的调研方案和计划后,标准小组按照项目任务要求,迅速开展工作。首先,调研了益海嘉里、中粮等行业代表性企业,就食用油中塑化剂进行专题讨论,充分了解行业现状、检验及防控需求。其次,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塑化剂的国内外文献,对其生产及防控要求、储存和运输要求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收集和整理了多项有关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