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教案.doc

发布:2021-05-25约7.16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 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靠学生 的亲身体验去感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 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 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工具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2、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透数学模型思想。 3、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干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干克的关系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 1课时 2.认识千克 1课时 3.解决问题 1课时 4.练习二十 1课时 PAGE PAGE 1 备课组 二年级数学组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第 40 课时 单元/章节 第八单元 上课时间 课题 认识克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据一据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克”的概念,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记录 一、情境引入 1.了解质量单位。 师: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的重量,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280克、2000克、5公斤、1千克、3斤、1斤、10克、20克、2吨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斤、吨作单位,它们都是计量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计量单位—克。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几种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结合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进行讲解) 二、互动新授 1.师生互动,认识克。 师:我们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 你在哪里有见到这样的计量单位? 让学生说出自己课前准备的以“克”为单位计重的物品。(如果有学生将实物带到课堂的,教师可将实物展示到投影下,全班共享。)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讲述:你看,我们常吃的口香糖,一片的质量是3克;菊花茶,这一包是12克;美味瓜子一包重100克。可见,“克”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计量单位。 教师出示实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东西,请你掂一掂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2.认识1克。 (1)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 师:我们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出示天平) 教师演示并讲述,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在标尺零刻线左右摆动幅度相同就平衡了)。 称量时,天平应放在平稳的桌面(或实验桌)上,先要调零,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即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平衡的标准是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称量时,记住是“左物右码”,即称量时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再加质量小的,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下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2)认识1克。 教师出示1枚2分硬币。 1个2分的硬币约重1克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1克盐的质量。 指名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3)称黄豆。 提问: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呢?请你称一称,并掂一掂。 学生用天平称出1克黄豆,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5)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小结:“克”一般是用来计量较轻的物品。 3.完成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估一估,哪些物品比1克轻。 出示图,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比1克轻,并说说自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