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众传媒第一讲.ppt

发布:2019-06-17约4.31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媒体沟通技巧 倪琳 nl_linda@163.com 希望从这门课中学习到哪些内容? 主要对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媒体——大众媒体 沟通——分享、主动、双赢、互动 技巧——理论的指导、经验的应用 引言 重大灾难危机事件:汶川大地震 中国政府:赢得赞誉 西方媒体:高度赞扬“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令人吃惊的秩序井然”(《泰晤士报》) 部分知名企业:品牌危机 “捐献门”:网络舆论引发企业界“品牌大地震”,万科为“震中”,跨国公司为“重灾区”。 王石:“青涩” “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 万科“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这两句被视为冷血的话,遭到了网友排山倒海的反击和纸媒的响应。 王石一时间成了冷血黑心的代表,万科股价也跟着下挫,万科人一时都抬不起头来。 “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在博客上不合适地回答了网友提问,在这里我向各位股东无条件道歉,不做任何辩解。” “我虽然快60岁了,但对于大事情的处理,还是显得很青涩。” 医生呼吁: 给“敬礼娃娃”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 当小郎铮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地回答了媒体千篇一律的提问,他会不会感到厌烦? 整天被舆论聚焦的小郎铮,希不希望自己能多一点时间听妈妈讲故事,跟小朋友们做游戏? 何必一次次地追问这个几岁大的孩子,你为什么要敬礼?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何必时时刻刻把这个小男孩放在聚光灯下反复打量? 提问 为什么总是负面报道、丑化中国的西方媒体这次一改常态? 跨国公司的公关经验与品牌策略为何在中国媒体面前屡屡受挫? 一个成功的偶像级的企业家在媒体舆论面前为何如此的被动?成为企业的“负资产”? “出名要趁早”的“敬礼娃娃”为何在媒体的追问下倍受困扰? 回答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大众媒体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魔鬼。 大众媒体可以让人(企业)一夜成名,也可让人(企业)身败名裂。 大众媒体背后是:人言可畏,舆论压力 “祸从口出”,“出言不慎” 后果很严重,民众很生气。 被记者反复追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聚光灯下除了知名度,还有无尽的烦恼与打扰。 结论 我们应当学习 如何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 如何与媒体展开友好互助的沟通。 提高处理各项与媒体相关的工作与生活。 在媒体面前见招拆招,游刃有余。 这也是本课程的意义所在。 这些经历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不知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人生将有很大的缺憾。 ——教材序言 为什么是“沟通”,而不是应对? 应对是被动的;沟通是主动的。 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 面对危机,积极回应的态度。 互动化解误解。 追求双赢。 沟通模式:个人(组织)——媒体——目标受众 沟通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是一种思想的传播,是价值观的碰撞。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与人相处。” 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与媒体相处。 补充说明 教材中是日本语境下的应对技巧 有些是具有普适性的,值得我们借鉴 有些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上海的市情 我们还要学习本土经验 全球思维,本土行动 不能生搬硬套,教条主义 活学活用 第一讲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产生:技术的力量 三次媒介革命(迄今为止) 印刷机器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 电脑网络技术 后两次皆发生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于20世纪 电子技术产生于军事战争,逐渐变为民用 讨论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媒介即是讯息 媒介是人的延伸 地球村 与机器人结婚 技术推动下的大众传媒 技术决定论/技术乌托邦? 技术乐观主义/技术悲观主义? 大众传媒壮大:商业力量 政治报纸:纯粹的政治宣传工具 便士报:广告收入成为主要的利润 大众媒体生产两种商品:内容(电视节目、报纸文章等);受众。将读者(听众、观众)卖给了企业/广告主。 大众媒体内容是诱饵。受众提供广告收入。广告:强大的造血功能。 现代的媒体:巨头、跨媒体、垄断者、整合者 受众/市场需求:消费(付费或免费)媒体产品/信息与娱乐 大众传媒的商业模式 大众传媒与现代社会 产生于工业化进程中,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城市化、都市化(城市人口增长) 大众社会的形成:原子化存在 大众教育(识字水平提高) 中产阶级/舆论的力量 大众传媒与政治 喉舌论、耳目论 意识形态工具/国家机器 文化帝国主义/霸权 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 公共领域与民主政治 公民权利与表达自由 媒体就像水与空气一样 每天早晨,在时钟收音机的起床铃声中,他一边穿衣,一边收看电视里的早新闻;吃早饭时,至少把当天日报的各版头条新闻浏览一番;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收听电台播出的新闻;在办公室外,有时会上一些新闻网站(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