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观察.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观察
小学科学 课教学中,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指导。
一、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每次观察活动进行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 让学生按要求
仔细地观察。在学习《蜗牛》时,让学生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它
为什么能在竖直的玻璃上向上爬行?它怎样吃食物?它怎样呼吸?找一找它呼
吸的气孔在哪里?
在学习《金鱼》时,让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金鱼怎样
运动,怎样捕食?鱼鳃一开一合是在干什么?金鱼不断地喝水, 为什么不会胀破
肚子?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会被一些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而转移视线,
就能取得好的观察效果。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仔细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
1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全面地进行观察。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用眼睛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
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 还可以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用手摸一摸岩石
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用手掂量一下,感受它的轻重。用小刀刻划一下,观察岩
石的软硬程度, 用滴管滴一滴稀盐酸, 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 把两块岩石相互撞
击一下,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2、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
在学习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时,轻轻地往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
几粒高锰酸钾, 仔细地观察高锰酸钾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均匀。 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用搅拌棒轻轻地搅拌, 再观察高锰酸钾和水的
变化。通过观察学生了解了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观察的顺序有从远到近、 从近到远、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等。在学习 《我
看到了什么》时,让学生从远处观察一棵大树,感知它的外部轮廓,然后来到树
下,看一看树干的颜色, 用手摸一摸树皮是不是光滑的。 观察树干上有没有蚂蚁
等小动物,有没有树瘤,做一张树皮拓片。测量一下树干有多粗,观察树枝的颜
色、分布特点。观察树叶和果实的颜色、形状、大小,如果果实是可吃的,还可
以尝一尝它的味道, 再看看树下, 地面上有没有树根露出来, 地面上有哪些花和
小草。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中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比较、 分析等思维活动。
使观察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时,在身体处于平静状态时,让学生
测量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跳动一分钟后, 再测量和记录每分钟心跳
和呼吸的次数。 把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知道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
跳次数明显增加。
观察一般情况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 吸进人体的空气
中氧气占 21%,呼出体外的气体中,氧气占 16%。吸进人体的空气中,二氧化碳
占 0.03%,呼出体外的气体中, 二氧化碳占 4%。通过比较和分析两组数据可以得
出结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 使氧气进入血液, 同时排出二氧
化碳。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
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在教学中, 经过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的指导, 学生就能进行科学有效的
观察。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也将得到促进和提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