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原文翻译赏析.pdf
天下原文翻译赏析--第1页
天下原文翻译赏析
本篇概述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
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
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
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
问。在“其明而有数度者”段中,阐述了庄子对儒家学派的看法,认
为儒家主要是明传《》、《书》、《礼》、《易》、《春秋》的。在
“不侈于后世”段中,说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学派的学说。对墨
家的非乐、节用、兼爱、节葬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和赞同。因为墨家的这些思想与庄子的轻物思想有一致之处。在“不
受世俗牵累”段中,介绍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
于人、不忮于众的白心的观点。在“公而不党”段中,着重介绍了彭
蒙、田骈、慎到的思想。在“以本为精”段中,介绍了关尹、老聃的
思想。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道的观点和谦下的处世态度,称他们是古
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叙说了“历物十事”和名家的二
十一事的命题,反对了名家的诡辩。庄子在书中虽然也吸收了一些诸
如方生方死的对立转化观点,但总体上他是与惠施的观点相反的。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
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
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
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
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
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
天下原文翻译赏析--第1页
天下原文翻译赏析--第2页
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
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
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
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
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
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
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
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
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
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
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
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
已之大顺。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
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
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
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
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
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
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
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