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化学 2.3.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课稿(1)苏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新教材高中化学2.3.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课稿(1)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新教材高中化学2.3.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课稿(1)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必修第一册2.3.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展开,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到的原子结构、电子云概念以及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密切相关,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元素性质、化合物结构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模型和图表分析原子结构。
3.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释自然现象和指导实践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特别是电子层和亚层的填充顺序。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
1.理解电子排布图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
2.掌握复杂原子的电子排布,特别是过渡元素和内过渡元素。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演示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2.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电子排布图与周期表的关系,增强直观性。
3.设计分层练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复杂原子的电子排布。
4.结合实验和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的教材,以便查阅2.3.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电子排布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电子排布模型或相关实验材料,以辅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互动交流;确保实验操作台安全、整洁,便于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水、氧气、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
2.提出问题: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激发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电子层和亚层:讲解电子层和亚层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填充顺序,展示电子排布图。
2.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如氢、氧、钠等元素的电子排布,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规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如填写电子排布图、判断元素电子排布等,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讲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判断其化学性质?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总结元素化学性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展示一个复杂原子的电子排布图,请学生分析其电子排布规律。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如化合物结构分析、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预测其化学反应类型?
2.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总结与反馈(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电子层、亚层、电子排布图等概念,强调元素周期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2.学生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时长:45分钟
注意:以上教学过程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电子层、亚层和能级的概念。
-学生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填写电子排布图,理解电子填充的顺序和规则。
-学生能够识别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电子排布,并解释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电子排布理论。
-学生学会了运用图表和模型来分析和解释化学现象,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合物结构,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现象,如化学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从电子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