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旅游交际礼仪》教案.doc

发布:2017-10-14约4.76万字共7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旅游交际礼仪》教案 课题:第一章 礼仪概述 课型:新知课+操作课 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礼仪的涵义和特点,并明确人类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了解礼仪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礼仪的涵义和特点,及其各发展阶段。 技能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礼仪的有关知识指导自己的交际行为,能正确认识礼仪,审视礼仪现象和礼仪规范。 思想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迅速树立礼仪意识,培养职业情感,并明确社交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礼仪的涵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礼仪的特点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师示范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本堂主要讲述礼仪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且有助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做到内外兼修,德才兼备。 第二部分:授课方法、板书内容、讲授新课内容 授课方法: 本堂采取理论讲授与图片讲解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如板书、图片、古文、音乐等,呼应引导思维过程中对礼仪的讲解,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简评回答后,总结其中可能提到的行为和现象,指出正确提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且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 本堂课板书内容: 礼仪、礼貌、礼节的含义 礼仪的特征(共通性、差异性、继承性、时代性) 讲授新课内容: 礼仪的概念与特征 (一)礼仪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礼仪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研究人们在交际场合中如何根据一定行为准则。正确施展和发挥因人而异的个人技巧,在社交礼仪的实践中,大到国家对外交往,民族风貌的展现,小到个人事业发展社会交际活动,都能看到礼仪的重要作用。 分别介绍礼与仪:礼??是一种道德规范。仪,是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 (二)帮助树立礼仪思想,介绍两句话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三)礼仪的特点 1、共同性: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的礼仪,既有自身的特征,也有着相通的共性。 2、差异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宏观:表现在民族、时代、行为处境不同,则礼仪不同。(点头/摇头—尼泊尔) 微观:表现在场合、对象不同,则礼仪不同。握手(男女/新老朋友—力度/时间) 3、继承性: eg:鞠躬礼(表明社会长期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4、时代性: 礼仪不是永固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第三部分:课堂小节 本堂主要讲述了礼仪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以理论为基础,理解礼仪与礼貌、礼节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中西方礼仪的差异等。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1、熟记礼仪的含义、特征。 2、查找东西方礼仪的差异的原因和实例?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本堂主要讲授在了解礼仪的基本概念、特点的基础上,认识我国和外国礼仪 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第二部分:授课方法、板书内容、讲授新课内容 授课方法: 本堂采取理论讲授与图片讲解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如板书、图片、等,呼应引导思维过程中对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的讲解,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简评回答后,总结其中可能提到的行为和现象,指出正确提法。使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 本堂课板书内容: 1、礼仪起源的说法(起于祭祀说、饮食说、人的欲望与环境的矛盾说、原始舞蹈说) 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最早有关礼仪的三部著作《周礼》 、《仪礼》、《礼记》 4、西周的“五礼”吉、凶、宾、军、嘉。 讲授新课内容: 第二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 中国礼仪的形成 礼仪实质上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又呈现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趋势。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起源于祭祀说“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礼,祈福祭神。(血祭) 除此之外,还有“起于饮食、源与人的欲望与环 境的矛盾,源于原始舞蹈”等诸说。 (二)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五礼”之说 ,在商代已有完备的礼制,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都起到了制约和干预的作用。 吉—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 凶—丧葬、灾祸之礼。 宾—是朝见天子或会见之礼。 军—军旅之礼。 嘉—婚嫁、宴请等喜庆场合之礼。 “三礼”:《周礼》 、《仪礼》、《礼记》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其中,只《仪礼》一书就记载17种礼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