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构成,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原子的构成,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其次,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原子的构成:重点讲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认识相对原子质量:强调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以碳-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较。
-理解质量数和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掌握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以及如何通过质子数和中子数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2.教学难点:
-原子结构的抽象理解: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原子结构的微观概念,需要通过模型和类比来帮助理解。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学生可能对如何根据元素的质子数和中子数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感到困难。
-实验探究中的误差分析:在实验探究原子结构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控制变量,导致结果出现误差,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误差来源。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包含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原子结构模型图、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表格等图表,以及相关科普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电子显微镜模型、不同元素的样品、天平等实验器材,确保安全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吗?它与我们看到的物质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如水、空气、金属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基本构成。
简短介绍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原子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质子、中子和电子。
使用原子结构模型图,详细介绍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
3.原子结构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分析不同原子的结构特点,如氢原子的单电子结构、氧原子的双电子结构等。
介绍原子的稳定性与其结构的关系,如同位素的发现和核能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如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如“原子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结构特点、案例分析等。
强调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原子结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原子结构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7.课后反思(5分钟)
目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
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原子结构有什么新的认识?”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8.课堂延伸活动(5分钟)
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过程:
提供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科普读物或在线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
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设计一个原子结构模型或制作一个原子结构海报。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