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思考.doc

发布:2015-09-09约2.3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教研室 王日雷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行课程改革的八年中,我们看到了的教学质量明显的进步的可喜一面,但也看到了农村初中与县城初中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城乡的差别,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了解我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深入课堂听课(听课节上,)听到老中青部分教师没有表演痕迹的、原生性的课。我感到,有些老师,他们教学思想、理念新,教学方式、策略选择恰当教学资源运用有效。但也有些老师的课,缺乏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只是教学内容的“平推”,学生学习气氛沉闷。这里,根据听课中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选择如下个问题并作些粗浅的分析,旨在引起老师们思考,愿与老师们共同研究。   —学生记”的课堂还比较普遍。比如,在练习课中,按其本质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发现不少教师还在代替学生,似乎做题目的只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样又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2、“学”去方法化 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掌握学习方法。要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致力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然而,笔者看到几乎没有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连练习课,也都由教师包办。这种学习去方法化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在教师“灌”的情况下只能说有时是“听懂”了,但实质是很难肉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地图”,因此那些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属于“外铄”的东西。 三、关于练习有效性问题 练习是学生把的所学的知识转化务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要真正能使知识化为能力,练习必须注意“量”的把握,“质”的提升,争取以“质”制胜。可在教研中发现一些有关练习的问题。 1、练习的指向性不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教师必须明白“练什么”,“为什么练”以及“针对谁而练”。可是发现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往往没有明晰目的,机械地使用练习资料,或“导航”。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练习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可能发展的水平进行,促使学生“可能发展水平”的发展。用俗语说,即练习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但笔者发现不少的练习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盲目地进行,“量”增加了,却使练习乏味耗时;胡的练习则超越了学生可能水平,结果是学生跳了也摘不到桃子,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练习的形式单调。这表现有三:其一,教师所采取的方式单调。如,满堂灌的“练习课”,上练习(复习课)不少的教师也还是满足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也只是忙着记答案,缺少必要的相互沟通,及必要的反思;其二,学生练习的形式单调。学生的练习几乎都只在“导航”、练习册里进行,并多数为“自我”完成,很少有“合作”完成的机会。也即练习是各自为政的,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共同学习,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局面。更没有相互“命题”,“为难”对方的比拼训练。学生学习命题,相互测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妙招之一。其三,练习内容缺乏变式。从练习的内容看,对某一知识点的变式训练不足。就会影响学生对理解、掌握,更不易形成融会贯通,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变式练习的缺乏,不仅影响了练习的趣味性,也影响了练习的有效性。 四、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问题 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说是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这也是应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在教研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资源不够丰富。不少教师上课主要依赖练习册,缺少其他资源,这样影响教学的宽度与深度。 2、教材资源运用不够。有的教师过于强调练习,往往没有充分利用好教材。表现在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就机械地、盲目地进行练习。“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材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资源。只有对教材充分把握的前提下,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3、呈现课程资源的手段单一。大多数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呈现上还只是采用传统的手段,较少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 五、几点思考 1、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所以,首先要健全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要解决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带有方向性的疑难问题。每学期,教研组必须明确数学组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本学期解决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本组进行教研;其次要营造好科研氛围。每们数学教师应形成“问题意识”及研究问题的意识。以科研促进教研活动。 2、切实提高教师备课的实效性与课堂教学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环节。所以,首先要建立任何备课的有效机制。因为备课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体现,也是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建立集体备课的有效机制,不仅要提高备课的质量,不要形成教师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氛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