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高分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4)在刚性主链中引入柔性结构(Flexible?structure ) 1976年Eastman-Kodak(伊士曼-柯达)公司的Jackson 和Kuhfnss用对羟基苯甲酸(HBA)和PET 在熔融状态下反应得到HBA/PET组成在60/40的LCP,Eatman-Kodak公司1986年开始生产以X-7G为牌号的产品。 主链型液晶高分子 * (5) 引入取代基(substituent group) 杜邦公司是热致液晶高分子领域的后起之秀,1988年推出自己的产品,2003年将Eastman公司的Titan系列并入,使得Dupont公司的LCP产品更加完备。 主链型液晶高分子 * 侧链及特殊结构液晶高分子 五. 侧链型液晶高分子 1. 聚硅氧烷(Polysiloxane)为主链 Cholesterol 76℃时开始流动,出现液晶态,升温至87℃,进入各向同性液体状态。 * 当温度升到100℃以上时,开始熔融并呈现液晶态,加热到180℃后,视场变暗,液晶转变成各向同性熔体。 侧链及特殊结构液晶高分子 * 2. 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为主链 该聚合物在204至341℃之间形成液晶态。 侧链及特殊结构液晶高分子 * 该聚合物在103℃至279℃呈现液晶态。 侧链及特殊结构液晶高分子 * 六. 特殊结构的液晶高分子 1.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1) 基于乙烯基氢醌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侧链及特殊结构液晶高分子 * (2) 基于乙烯基对苯二胺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3) 基于乙烯基对氨基苯酚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侧链及特殊结构液晶高分子 * (5) 基于乙烯基对三联苯类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4) 基于乙烯基对苯二甲酸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侧链及特殊结构液晶高分子 * 《功能高分子材料》第七讲 * 一.液晶基本概念 液体:物理、化学等性质不因方向的不同而变化(各向同性)。 晶体:沿晶格的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和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导致晶体在不同方向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不同(各向异性)。 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简介 液晶:受热熔融或溶解后,虽然具有液态物质的流动性(各向同性),但仍然保留着晶态物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各向异性),是一种兼有晶体和液体性质的中间相态。 *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 Reinitzer)在研究胆甾醇苯甲酯时首先观察到液晶现象。 在145℃时,转变为有光彩的混浊液体(各向异性),加热至179℃时,转变为透明的的液体(各向同性)。 二.液晶、液晶高分子的发现 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简介 * 1888年3月14日莱尼茨尔给德国物理学家 Lehmann写信,这封信开启了液晶发展的序曲。 每一本液晶教科书都会提到这封信,感谢上帝,这一切环环相扣没出半点差错,雷曼顺利收到信件,否则文明的时钟还要向后拨好几圈。 [ ……温度下降,样本显现蓝紫色,随即一闪即逝,紧跟着实验样品呈现牛奶般的混浊,但是还是流体状态,当温度继续下降,蓝紫色再次出现,但是很快消失,接着样品形成白色结晶状的固体。] 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简介 * 1889年,雷曼使用他亲自设计的当时最新式的附有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对这种化合物进行了观察。发现白而浑浊的液体外观上虽然属于液体,但却显示出各向异性晶体特有的双折射性。于是雷曼将其命名为“液态晶体”,这就是“液晶”的由来。 现在人们公认Reinitzer和Lehmann 两位科学家是液晶科学的创始人。 Otto?Lehmann (1855-1922) 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简介 * 上世纪60年代,美国Fergason根据胆甾型液晶的颜色变化设计了测定物体表面温度的产品。 1963年,RCA公司的海尔迈耶及其他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液晶材料具有特殊的光电效应。 1968年,RCA公司利用液晶的这种性质发明了显示装置,这就是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开端。但很不稳定,作为商业利用,尚存在许多问题。 George Heilmeier (1936-2014) 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简介 * 1973年,格雷教授(英国哈尔大学)发现了稳定的联苯系液晶材料。 1973年,SHARP公司成功发明液晶显示电子计算器。 1987年, SHARP公司开发出第一台3英寸液晶显示电视机。 1988年,SHARP公司成功研制全球第一台14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器,开创了LCD新时代。 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简介 * 1937年Bawden(英国植物生理学家)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时,发现其悬浮液具有液晶的特性。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生物高分子的液晶特性, 1950年,Elliott与Ambrose第一次合成了高分子液晶,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