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疗学-低中频治疗仪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低、中、高频电疗法概论 低频:1000Hz。每一次通电都能使运动神经发生一次兴奋时的频率范围。 中频:在1000Hz以上到100000Hz的范围以下,每次刺激已不能引起一次兴奋,必需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 高频: 100000Hz,因而失去对神经的刺激作用。此时无论综合多少个刺激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 一、低频电疗法 低频脉冲电疗法(Low frequency impulse electrotherapy):应用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冲电疗法。 其特点是:(1)均为低压、低频,而且可调;(2)无明显的电解作用;(3)对感觉、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4)有止痛但无热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低频脉冲电疗法有: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电睡眠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电兴奋疗法等 1.低频电流的基本作用 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2、镇痛 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4、促进骨折、伤口愈合 5、消炎 6、镇静催眠作用 1-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 1~10Hz:可引起肌肉单收缩 25~50Hz:可引起肌肉强直收缩 100Hz: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 对感觉神经; 50Hz:振颤感明显 100Hz:止痛 对血管: 1-20Hz:提高血管张力 50-100Hz:扩张血管 对植物神经: 4-10Hz:兴奋交感神经 20-40Hz:兴奋迷走神经 100-250Hz:抑制交感神经 当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干时,兴奋易发生在阴极下方 1-2.镇痛 1、即时镇痛作用:是指在电疗后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产生的镇痛效果,称为即时镇痛作用。 2、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 (1)减少缺血缺氧 (2)减少酸中毒 (3)使有毒物质,致痛介质,代谢产物的排出 加速 (4)减少水肿 (5)改善营养代谢 1-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机理 轴突反射:传入冲动沿同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使小动脉壁松弛,出现治疗当时和治疗后电极下的皮肤浅层充血发红。 释放P物质和乙酰胆碱:低频电流刺激感觉神经后,使之释放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 释放组胺:皮肤受刺激释放出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 释放扩血管物质: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如乳酸、ADP、ATP等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能改善肌肉组织的供血。 1-4.低频电疗法的其它作用 促进骨折、伤口愈合: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环境,增加钙质沉积 消炎:改善循环、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消除非特异性炎症,急性期无效。 镇静催眠作用:通过刺激颈交感神经反射性的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二、中频电疗法 用频率1~100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的历史较短,远短于低频电疗法与高频电疗法。1944年Gleidmeister首先提出中频电流的概念 1.中频电疗法的分类 2.中频电对人体作用的特点 人体组织阻抗明显下降 人体组织在电学上具有电阻的特性。人体组织对不同频率电流的电阻不同,对低频电的电阻较高,随着电流频率的增高,人体的电阻逐渐下降。 由于人体对频率较高的交流电的阻抗和容抗都较低,因此总的阻抗也小得多,所通过的电流较多。中频电疗法所应用的电流强度较大,可达0.1-0.5mA/cm2,所以能达到较深人体组织。 无电解作用: 中频电流是交流电流,无正负极之分,因此电极下没有电解反应,没有酸碱产物产生,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患者能较好地耐受和坚持长时间治疗 中频电疗时可使用薄衬垫 当然半波中频电流是有极性的,有电解作用。 对神经肌肉的作用: 中频对自主神经、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优于低频,作用较深。 一个周期的电流不能引起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只有综合多个周期的连续作用并达到足够强度时才能引起一次强烈的肌肉收缩。对感应电已不能引起兴奋的变性的神经,中频电流仍可引起兴奋。 中频电流刺激引起肌肉的强烈收缩,在主观感觉上比低频电流刺激引起的收缩要舒适得多,尤其是6000~8000Hz电流刺激时肌肉收缩的阈值与痛觉的阈值有明显的分离,即肌肉收缩的阈值低于痛阈,肌肉收缩时患者没有疼痛感。 1.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即时的充血反应:轴突反射/化学物质/自主神经 多次治疗后血液循环的改善:单次作用的 累积效应以及自主神经功能调整的结果 3. 中频电疗法作用 2.镇痛 中频电刺激能扩大细胞与组织的间隙,使粘连的结缔组织纤维、肌纤维、神经纤维等活动而后得到分离 干扰电、调制中频电等电流含有低频成分 刺激运动神经和肌肉引起正常骨骼肌和失神经肌肉收缩、锻炼肌肉、防止肌肉
显示全部